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谈诗论文常说“诗言志”“文以载道”“意余于境”,所言“志”“道”“境”等,就是中国文论的关键词。这些字词渊源深远,内涵丰厚,代表着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与人生意趣。然而,外国友人一方面赞叹中国文论的博大精深,一方面又感到难以翻译这些关键词。在全球跨文化交往时代,如何让更多的朋友理解中国文论、中国美学的关键词,以便更好地欣赏中国文学艺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跨文化民心相通,是我们文化界肩负的重任。
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往往能推动主体视城的重构,为新思想的生成创造条件。当前,全球化的发展已将跨文化交流从“远方的眺望”压缩成经由指尖的交流。正是由于人类都具有相似的指尖、眼睛与大脑,我们才能交流相通。恰如美国汉学家史华慈所说:“人类经验共有着同一个世界。”他认为,人类文明具有“共同文化取向”,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进行交流。在中西文明交流中,一些文化桥接者形成了融通中西的理解视域,在中国文论关键词的激发下生成新的思想。
例如,德国学者海德格尔曾将《老子》“知其白,守其黑”创造性地翻译为:“那知光亮者,将自身隐藏于黑暗之中。”就是一种视域创生。盖因海德格尔是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而有令人惊喜的创生,当然不乏《老子》原文的智慧启发,两方面相得益彰。再如中国作家林语堂成功地将李白、苏东坡等人的诗词译为英文,获得好评,也得力于译者本人学贯中西,涵养深厚,故能创生出新的视域。林语堂谈译作体会说“先有总意义”“行文时未下笔之先,必先有一句要说的意思在心里,即所谓总意象”。他所说的“总意义”“总意象”,正是融汇西方与中国文论,对关键词的一种有意义的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