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漫天纷飞的话语,落在春的泥土里 滋养了大地,开出下一个花季 风中你的泪滴,滴滴落在回忆里 让我们取名叫做珍惜 | 那些痛的记忆,落在春的泥土里 滋养了大地,开出下一个花季 风中你的泪滴,滴滴落在回忆里 让我们懂得学会珍惜 |
——《春泥》歌词节选
以上歌词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以“让我们取名叫做珍惜”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记叙经历,可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让我们取名叫做珍惜”这一题目,核心在于通过“珍惜”这一情感内核,串联起生活中值得铭记的人、事、物,传递对时光、情感、成长的珍视。审题时需紧扣歌词中“痛的记忆滋养大地”“泪滴落入回忆”的意象,立意可围绕“在失去中学会珍惜”“平凡日常里的珍贵瞬间”等,挖掘“珍惜”背后的情感重量与成长感悟,展现“珍惜是对生命馈赠的回应”这一主题。
二、选材构思。选材可从亲情、友情、自然感悟等角度切入,例如:记录爷爷离世后,整理其生前常用的茶具时,从斑驳的茶渍中读懂长辈的爱与陪伴,学会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描写毕业季与好友分别前的点滴,如共同制作纪念手账、重温校园角落的回忆,在即将分离的“痛”中领悟友情的可贵;亦或以观察自然为切入点,目睹落花融入泥土滋养新蕾,联想到生命轮回中“失去”与“珍惜”的辩证关系,从而懂得珍惜当下的绽放。
写作时,可采用“意象引入—叙事抒情—哲思升华”的结构,开篇以歌词中的“春泥”“泪滴”等意象创设诗意情境(如“暮春的雨打落最后一片樱花,我蹲在树下捡拾粉白的花瓣,忽然懂得每一场凋零都在为新生蓄力”),引出“珍惜”的主题。主体部分选取一到两个具体事例,以细腻的叙事和抒情展开:写亲情时,聚焦与亲人相处的细节(如父亲送伞时被雨淋湿的肩膀、奶奶纳鞋底时反复穿针的动作),通过前后对比(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强化情感冲击;写友情时,刻画共同经历的难忘瞬间(如运动会上互相鼓励冲过终点、暴雨中合撑一把伞的歪斜身影),用环境描写(如教室窗外的香樟树、校园角落的紫藤花架)烘托情感氛围。
叙述中穿插对“珍惜”的哲思,如“原来珍惜不是等到失去后的追悔,而是在拥有时就认真注视每一个当下”,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普遍感悟。结尾部分以自然意象收束(如“深秋的银杏叶飘落在母亲发间,我轻轻为她拂去,忽然明白要像春泥珍惜花朵般,珍惜眼前的温暖”),升华“珍惜是生命的必修课,让每一份遇见都成为心间的光”的主旨,呼应开头并引发读者对“珍惜”的深层思考,使文章兼具抒情性与思想深度。
例文:
让我们取名叫做珍惜
窗台上的仙人掌开花了,淡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轻轻摇曳。我望着这朵意外绽放的花,突然想起去年冬天差点将它丢弃的情景。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歌词里“让我们取名叫做珍惜”的深意——原来最珍贵的,往往藏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常里。
珍惜是时光沉淀后的顿悟。记得外婆总爱收集各种瓶瓶罐罐,儿时的我常笑她吝啬。直到某个雨天,她用一个锈迹斑斑的饼干盒给我展示里面的老照片,那些泛黄的相纸记录着母亲童年的点点滴滴。“这些东西啊,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等你们长大了就懂了。”外婆的话像春雨般渗入我的心田。现在那个饼干盒就放在我的书桌上,每当我抚摸盒盖上凹凸的纹路,就仿佛触摸到了时光的温度。
珍惜是失去后的痛定思痛。同桌小林转学那天,塞给我一个纸折的千纸鹤。当时忙于期末复习的我,随手将它夹在课本里。直到整理旧书时,发现早已褪色的千纸鹤翅膀上写着一行小字:“谢谢你教会我解方程式。”我的眼眶突然发热,想起她总是默默帮我擦掉课桌上的涂鸦,而我却从未认真道过谢。现在这只千纸鹤被我挂在窗前,每当微风吹过,它振翅欲飞的样子都在提醒我:有些情谊,错过就不再。
珍惜是当下即刻的行动。上周发现母亲的白发又多了几根,我悄悄网购了染发剂。当她低头让我帮她染发时,我忽然发现她的发旋和我一模一样。染发膏的香气弥漫在浴室里,母亲笑着说:“记得你小时候最怕洗头,每次都要哭闹。”此刻的我却觉得,能这样亲手为她染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那些曾经觉得理所当然的日常,原来都是需要用心呵护的珍宝。
仙人掌的花期只有一天,但那份感动会长久留存。生活中有太多像这样稍纵即逝的美好:清晨母亲煎蛋的滋滋声,放学时父亲等在路灯下的身影,同学借给我的半块橡皮……它们就像落在春泥里的花瓣,终将在记忆里孕育出新的花季。让我们学会为这些平凡却珍贵的瞬间命名,就叫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