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创新教育
刘欣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师的使命。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科学育人,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与探索创新的精神。因此, 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创造精神, 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 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对语文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何搞好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变教学过和为创造过程, 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重点探讨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良好氛围。诱发创新思维
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马克思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 这就要求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广阔的自由天地,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发展他们的主体精神, 敢于并善于打破常规, 注重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此, 应十分注重营造学生学习语文的宽松、理想氛围。在教室的布置上, 将文学性与艺术性熔为一体, 栏语、专栏相映成趣, 板报、展评蓬荜生辉。课间, 让学生读读书, 看看报, 讨论佳作妙句。课外, 激励学生留意宣传条幅、广告、商标等, 注意语言的准确、精炼、形象。总之, 力求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优秀语言文字的文化氛网之中, 让学生从方方面面关注语文, 感悟语文, 启迪思维, 培养创造精神。尝试成功的体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而且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表扬, 让学生们始终处于成功的喜悦之中, 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乐于创新。一次绝妙的问题解答, 一篇优秀的学生作文, 一点小小的“ 闪光”与进步, 都应当成为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心智的契机, 使他们不断进步, 不断成功。制造悬念, 发展创新思维。创造力来自创新思维, 养成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的关键,因此教师有意制造种种悬念, 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观察生活、进行创新的良好方法。教师要在每节课都应适时地提出一些较为灵活的富于启示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逐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学生也才能不盲从前人的结论, 敢于标新立异, 另辟蹊径, 不断提高创新水平。
二、丰富活动形式, 培养创新能力
组织讨论活动。建立一个鼓励创造性的环境气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语文教材每单元的语文活动或具体课文设计讨论题目。展开讨论、辨论活动 , 可一举多得:一是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可以互相借鉴学习成果;三是可以调动集体智志;四是可以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讨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 有了怀疑才会滋生创新的胚芽, 结出创新的硕果。开展模仿活动。任何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平时结合课文内容的模仿训练应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创新训练方法。在学习《从古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 学生明白“从……到…… ”的句式, 既可表示时间的推移, 也要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仿写“从……到……”的句子。模仿可从多方面进行, 或模仿词语的精确运用, 或模仿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的句子,或进行段落、片断模仿, 或进行整篇模仿, 或模仿内容, 或模仿写法等。抓好实践活动。实践山真知, 经过实践才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初中语文课的实践活动阅读活动、说话活动、可作活动、应用性写作活动等, 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可以通过举办人物介绍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创新能力。举行评比活动。经常性地开展评比活动, 如作业讲评、作文讲评, 每次都能如实地给予优、良、中、差的评价。每次课堂作文都能在学生明白写作要求的基础上高效地完成, 并且让学生记住句次作文所用的时间, 每次都和上次比较, 和同学比较,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创造和创新的乐趣。评比活动要注意目的性、计划性、时间性、时效性, 逐步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 竞争意识、创新意识。
三、革新教学方式,践行启发探究
搞好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对教材理解透彻,并且备课工作要做到精心、全面、充分。课前要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可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查资料。然后,要求学生列出回答问题的发言提纲。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创新实践;还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共享资源,但要防止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的习惯。当然,教师该讲的内容还是要大胆地讲——对知识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传授。课下要组织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练习,引导学生主动练习,努力探究,力求做到“多练”。多练这个过程实质是学生参与、内化、运用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刻意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性。这样,就能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共振体”。坚持启发研讨式,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 “填鸭式” 、“满堂灌”等早已不适用教育的发展需要。无论是两千年前孔子“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 还是今天众多名师总纠出的“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要留一层窗户纸让学生去捅穿”的经验, 都告诉我们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就必须注意启发式、研究性的学习。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有自己见解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要鼓励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的思维。当前流行的目标教学法、主体教学、分层教学法等教学模式无不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科学性, 只有科学合理地学习这些教学方法, 才能使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日臻完美,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学活动化,通过设计语文活动来实现语文课的创新。魏书生说:“每节课让学生都有笑声, 让学生都动起米。”结合初中语文“语言实际应用”的教学, 我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简明、连贯、得体的说话训练;组织学生进行标语、广告词的写作训练。给学校食堂拟写的标语中, 有“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学校是我家, 爱惜靠大家” 等佳句, 达到了训练要求, 效果甚佳。
四、强化学法点拨,活用现代手段
注重学法指导, 讲究点拨艺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习方法。”陶行知的这句话道出了话文教学的真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知识仅为对知识肤浅的理解,而掌握方法,学会知识,才能挖掘潜能,创新发展,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只有经过教师的引导、点拨, 才能推陈出新, “画龙点睛”,“点铁成金”。点拨既可以是学习内容上的点拨, 也可以是课堂外的必拨。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它就必须点课文精彩处, 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点学法中的妙处, 点学生容易忽视或出惜的地方。学生因此也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 变“学会”为“会学”。 提高自学的能力,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更新教学手段, 引进现代教学技术, 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用录音、录像、影碟、多媒体, 在不同体裁的课文教学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应。如《我的叔叔于勒》的课件中,假设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遇到了一个前呼后拥、腰缠万贯的于勒,引导学生想象他们见面的言行,学生肯定反应强烈,进一步凸现了“金钱至上社会”的种种丑态。这一设计无疑是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如音乐能创设特定的氛围,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记忆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