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选粹】“作之不止”,方有不凡

2024-11-23 21:59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323人

编者按

曾国藩在家书中常以劳、谦、廉自我警戒,“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曾国藩自奉寒素,终身坚持读书、反省、慎独等,或许这种坚持便是一种从平庸走向卓越之路的原因,即与子顺“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作之不止”,方有不凡

(题目接入子顺语,观点鲜明,且可窥见文化根底。)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则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这启示人们,在时间的累积与行为的重复之中,蕴藏着惯性的力量。(类比说理。习惯形成中蕴藏着惯性的力量。)


不禁联想到《资治通鉴》记载的一则故事。战国时,魏国国君安釐王与孔子第六世孙孔子顺谈及某人,认为此人有作秀之嫌。对此,子顺回答:“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也就是说,无论动机如何,一个人只要持之以恒地做好事,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习惯,最终让习惯与本性自然融合。可见,推动良好的行为在实践中形成习惯,关键在于“作之不止”。(由《资治通鉴》中魏国国君安釐王与孔子第六世孙孔子顺的对话,论述良好习惯形成在于“作之不止”,照应题目。)


人贵有恒。事实证明,但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不是有恒心、有毅力的强者。他们聚焦主要目标,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在坚持中集聚力量、成就作为。“时代楷模”王继才在条件艰苦卓绝的开山岛上为国守岛32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当代愚公”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区,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用产业为乡亲拔除“穷根”。古人说得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葆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蓄积水滴石穿的韧劲,一个人终将在平凡中书写不凡。(举例论证。以王继才、李保国为例,并引《劝学》名句论述“作之不止”之重要性,言之凿凿。)


“作之不止”,关键是要向上向善,将好的品行、好的习惯贯穿始终。否则,一旦思想迷航、行为迷失,只会误入歧途,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前不久,多名落马高官的忏悔书或处分决定公开展示,引发不少人的思考。其实,很多贪腐分子初入官场时,也曾严格要求自己,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随着日益掌握权力,他们逐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积小错为大错,积小恶成大恶。习惯中也藏着魔鬼,令人不得不思之、慎之。(反面论证。论述贪腐分子“作之不止”误入歧途。)


“作之不止”,本质上也是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过程,警示我们以坚定的决心和意志不断纯洁党性、修身律己。宋人吕本中在《官箴》中总结:“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这是对封建官吏的要求。对于今天的领导来说,为官从政更当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时刻强化自我约束,及时清除非分之想、不善之念,不给思想开“天窗”,不给行为留“暗门”,真正做到心有所惧、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夙夜在公、殚精竭虑、勇于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才能以苦干实干赢得群众的衷心认可。(理论论证。借《官箴》和郑燮句正面论述“作之不止”“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道理。)


⑥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要想避免中途出局,必须拥有持久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严格以求、“作之不止”,不是为难自己、屈就自己,而是改造自我、成就自我。崇德向善、“作之不止”、勇毅前行,一个人终能让好习惯转化为行为自觉,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遇见更美好的人生风景。(总结归纳,再次强调“作之不止”之深意。)


作者:杨卫国

来源:2019-1-21《人民日报》


【时代警语】

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要想避免中途出局,必须拥有持久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严格以求、“作之不止”,不是为难自己、屈就自己,而是改造自我、成就自我。崇德向善、“作之不止”、勇毅前行,一个人终能让好习惯转化为行为自觉,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遇见更美好的人生风景。


【相关链接】

作之不止,可以胜天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所有的成功没有秘诀,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前不久,外卖小哥雷海为一路过关斩将,力克北大才子,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雷海为用13年对诗词的坚持,终于在舞台上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明人杨梦衮曾说:“作之不止,可以胜天。止之不作,犹如画地。”世上的事,只要不断努力去做就能战胜一切、取得成功。如果停下来不做,那就和画饼充饥一样,永远达不到目的。雷海为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外卖员,但他有自己的“诗和远方”,生活艰难却不苟且,他把《唐诗三百首》揣在怀里,行走在外卖的路上。“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他自信人生的“定场诗”。


“惟在常久不废,即有深功。”一切辉煌背后都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不例外。孔子深知《易经》微言精义,便愈探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韦编三绝足见其功;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为写《三都赋》,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用十年的努力书写了“洛阳纸贵”的辉煌;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按照范仲淹对其“儒者自有名教”的建议,苦读《中庸》,遍读佛学、道家之书,经过多年“悟道”,自成一家。

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坚持下来的终究不多。如果总盯着名利,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想要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无异于痴人说梦。

坚持学习永远是每个人所必备的品质,更是党员干部必修的功课。“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但学无坦途又无捷径,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这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毛泽东同志把读书作为最大爱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周恩来总理告诫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陈毅元帅留下名言,“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常怀“本领恐慌”的危机感、“能力不足”的忧患感,以“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的紧迫感,真学深学,常学长学,学到真知识,学出真本领,这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态度,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一些同志却在前进的道路上忘记了初心,半途而废,甚至空留“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遗憾。有的把学习理论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践行中却静不下心,吃不了苦,在最好的年华虚度光阴,难怪“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有的始终抖不掉身上浮躁的尘埃,在练兵备战的学习研究上练虚功、耍花枪,致使看家本领总在“一年级”水平徘徊;还有的按捺不住心中的欲望,学一套,做一套,降低要求,放弃原则,在自我放纵中背离党规党纪的要求。

找不到坚持学习的理由,缺乏为之一搏的动力,前面的“山”就永远难以翻越。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勇敢探索、坚持攀登,才有可能欣赏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金一南为写作《苦难辉煌》,历时15年,做了200多万字的笔记,读了500多本书。

不怕无能,就怕无恒。毛泽东同志曾讲:“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境界、一种政治责任,不断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学习本领,提升工作能力。唯有如此,才不会虚度自己的芳华,成为强军路上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来源:2019-01-19《南方都市报》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