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大自然之所以充满和谐,生机勃勃,是因为遵循一定的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大到国家的根本大法,小到一个部门的规章制度,无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遵守规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人自身素质的象征。只有对规则心存敬畏,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否则将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莫让生命成为无视规则的代价 作者:风筝断线 选自2018-07-17 中国青年网 莫让生命成为无视规则的代价 (祈使句,表明观点,语重心长。) ①一度备受关注的南京南站“旅客穿越铁道被挤压致死案”,7月13日在南京铁路运输法院一审宣判。法院认定,死者擅自闯入危险区域,需负全责,铁路部门已履行安全保障和提醒义务,不承担责任,据此驳回死者家属的索赔请求。目前,死者家属尚未提出上诉。(7月15日 中国青年网)(引述新闻报道,为下文提出论点做铺垫。) ②在公共生活中,只有遵守法律规范的既定行为,人们才能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从而保证社会运转的有序和有效。若是不按规则出牌,则会造成混乱,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承接开头,提出论点。) ③没有规矩,不只不成方圆,一旦无视规矩,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南京南站这名乘客为了“走捷径”,无视乘车规则,抄近路从一个站台到另一个站台,却失足坠落被夹在站台缝隙中,被急速驶来的列车挤压致死。当我们感叹生命的代价太过沉重时,也让我们进一步重新思考了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举例论证。以南京南站乘客无视乘车规则付出沉重代价的事例,论述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④无独有偶,漠视乘车规则,逼停高铁的事件其实不止这一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除此之外,周围漠视规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故意酒后驾驶、行车不系安全带、擅自乱闯红绿灯……这些违规之举看似无关紧要,然而,一旦发生事故便很有可能就是以生命作为代价,让人痛惜,也让人警醒。(列举事例,论述漠视规则现象极为普遍。) ⑤不敬畏规则,才会随意践踏规则。不守规则有时就是从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开始的,当这样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之后,也就酿下了危害生命的恶性“种子”。在这些人的判断中,规则是弹性的,是利己的。最好,规则能够管住别人,而自己可以逾越规则,这样自己就可以借助规则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是对规则的漠视,让人变得心存侥幸,变得异常短视。(道理论证。阐述有些人漠视规则的根本原因:不敬畏规则。) ⑥不管是明文规定,还是约定俗成,规则的存在,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常言道,没有约束的自由是危险的。规则首先是一种契约,是对肆意而为的一种约束,对单个人来说,这或许是某种程度的制约,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保证其畅通有序、有条不紊的必需。由此可见,社会规则寻求的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个人看似受限,实则获益。(道理论证。论述规则的存在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 【时代警语】 规则首先是一种契约,是对肆意而为的一种约束,对单个人来说,这或许是某种程度的制约,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保证其畅通有序、有条不紊的必需。 【相关链接】 德国:从儿童自行车安全教育做起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德国的大街小巷上,汽车司机、骑自行车的人和行人互相尊重、各尽其责、各行其道蔚然成风。德国人对交通规则的尊重和遵守,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在幼儿园时接受怎样过马路的教育,在小学时接受如何在街上骑自行车的安全教育,成年时的驾照考试。 自行车是低碳出行最好的代步工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德国8000万人口拥有自行车的数量在7500万之众。德国小学生从三、四年级开始,接受正规的自行车教育,教材是一本彩色的图文并茂的《自行车教育手册》。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做课堂练习和书面的家庭作业。学生们推着自行车去上学,在学校操场实地练习,由老师领着骑车上街,最后还参加路考,由老师、警察和家长把守在各个路口,进行监督和打分。 课本从最重要的自行车安全常识讲起,栩栩如生地告诉孩子们,自行车虽然千差万别,但最重要的三个安全设备绝不能缺少,就是前后轮的刹车、照明设备(其中包括前后车灯、前后反光板、脚踏和车轮上的反光板)和铃铛。 自行车安全帽可能挽救生命,将脑部受伤的危险降低80%,所以骑车人应该总是戴安全帽。书里不仅讲解了如何正确地戴安全帽,还告诉孩子,一顶好的安全帽,不仅要好看,而且要有通过质量安全检测的标志,并且应该颜色醒目、材质轻巧、透气性能良好。 学生们还在课堂上做了实验,两个同学分别抱着两个同等大小的西瓜,从距离地面约一米高处松手,放在安全帽里的西瓜安然无恙,另一个则摔得粉身碎骨。 德国的规定是,8岁以下的孩子必须在人行道上骑车,10岁以下的孩子应该在人行道上骑车,10岁以上则必须遵守与成人同等的骑车规则,要么在右边的自行车道上骑车,要么在马路的右道骑车,与机动车辆使用同样的马路。书里列举了与骑车有关的各种交通标识,告诉大家什么图标下必须使用自行车专用道,什么地方可以并排骑行,什么地方严禁骑车(比如步行街、步行道、高速公路和州级公路等快车道),哪种附加标识下自行车可以在单行道上逆行和在步行区和步道上骑行。 书里专门提到了骑车人应该尊重行人、照顾行人的安全,特别是当10岁以下的孩子在人行道上骑行的时候,应该礼让行人。另外两个例子也是如此:一是在遇到斑马线的时候,骑车人,哪怕是个8岁的孩子,也必须马上在斑马线前停下来,让行人先过,因为行人在斑马线上有着绝对的优先权。二是遇到公共汽车停靠的时候,应该耐心等待,等车门关上,并且乘客离开之后,才不慌不忙地骑车通过,而不是摁着铃铛,从上下车的乘客中一溜烟地穿过或者摇摇晃晃地绕过。 这样的教材、课程和考试一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保护他们健康平安地成长,同时也教育他们,如何尽可能地不妨碍和伤害行人,所以书中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孩子们可能意识不到的潜在的危险。比如说在公园里或者休闲娱乐的地方,这里不允许机动车辆进入,道路宽敞,看似安全,但也有可能发生危险,所以不能大意。 怎样正确地起步、右拐、左拐、绕开障碍物,什么时候应该打手势、离开右道,什么情况下可以在单行道上逆行、如何逆行,在圆盘里又该如何骑车等等,凡是骑车可能遇到的各种场景和各种情况下正确的骑车方式,书里都有详尽的解释和说明。书里还特别提到,骑车时,前后自行车之间的安全距离是三辆自行车的长度,只有随时保持车距,才能尽可能地避免追尾。还有一个重要的建议是,如果马路的右边稀稀拉拉地停了一些车,车和车之间有些空余的距离。骑车人为了自身的安全,最好不要绕进停车的空隙,然后遇到下一辆停车又钻出来,而是与这些停车保持足够的距离,直线行驶,不钻进钻出,这样才能让后来的司机一目了然地看见你。 德国人喜欢总结,在书中,他们提出骑车的五个关键词句分别是:考虑他人利益、仔细观察是否安全、做手势、熟练流畅地骑车、保持在车道上。 德国人在小学接受自行车教育的时候,就已经明白很多我们在驾校才懂得的知识。骑车人应该遵守的规则,基本与开车雷同,比如说谁有优先权、什么时候必须扭头看、如何并道等等,还有那些各种各样的交通标识,他们在孩童时代就烂熟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