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选粹】老教授为何声明“我错了”?

2024-11-23 22:02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064人

编者按: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求真求是都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孜孜以求、不懈探索,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科学精神内涵丰富,伟大科学家的危言危行、高风亮节,更昭示着科学探索的宗旨和方向。虚荣心、功利心是人性的弱点,唯真求实的志趣和心胸弥足珍贵,令人敬仰。强国一代传承科学精神,全社会尊重科学,让科技之光照亮当代中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读本文和链接文章,理清思路,积累典型例证,也不妨记忆“金句”,学习表达。


老教授发声明称旧作有误:“我错了”是更可贵的科学精神


 作者:眉间尺


选自科技日报

老教授发声明称旧作有误:“我错了”是更可贵的科学精神

(我们写作文命题可以只取后面一句。)


最近,年逾八旬的复旦大学教授裘锡圭一则声明引发热议。他说六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有错误,宣布该文“自应作废”,“请大家多多批评,以便改正”。这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学者唯真是求的志趣和心胸;也像一把尺子,提供了一个学者的境界和精神所应达到的高度。裘先生是古文字学著名专家,古文字学属于人文学科,但他的做法,不论对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有普遍意义,因为他让人们意识到:在学术研究中得到正确的结论很重要,但勇于说出“我错了”是更可贵的科学精神(事件及意义。裘教授的声明引发热议的主要原因是体现了可贵的科学精神。)


无论中外,勇于认错都被视为科学家的美德。上世纪90年代初,英国天文学家安德鲁·莱恩在《自然》杂志撰文说发现了首个系外行星。几个月后,他发现计算时忘了地球公转轨道不是严格的圆轨道而是椭圆,修正之后,原先“发现”的行星“消失”了。不久后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年会上,他公开承认了错误。参会的天文学家听后,没有报以冷笑,更没幸灾乐祸,而是全体起立,热烈鼓掌,把安德鲁·莱恩的做法视为天文学界的光荣。(举例论证分论点一,参会天文学家的态度侧面衬托安德鲁·莱恩的美德,印证论点。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为了求真理,而掌握真理没有“一站式”解决方案,需在试错、纠错、再试错、再纠错的许多努力中前行。对科研工作者而言,犯错并不罕见;一个从不犯错的学者,反而不会有大成就。有人曾统计,爱因斯坦在探索科学过程中犯了23个重大错误。而他本人则说,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分析论证,举例论证,例证典型,说服力强。论述为什么科学家犯错并不罕见,而且不是坏事。)


④诚哉斯言!只要敢于正视,错误就变成走向正确的可能;如果掩耳盗铃、闭目塞听,正确也可能成为前进的藩篱。尤其是知名学者或掌握学术话语权者,如果文过饰非,不仅无益于学科发展,而且会阻碍青年学者的成长。对于具有科学精神的人而言,不论自己发现的错误,还是别人指出的错误,都会认真严肃对待,并作为前进的机会本段两层都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敢于正视错误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但也应看到,或为捍卫既得利益,或为维护“江湖地位”,或抱侥幸心理,或因抹不开面子,当错误被发现时,不少学者选择了“闷声发大财”,像裘先生这样公开、直接承认错误的并不多见。更何况,裘先生的“错误”和新史料的发现有关。在某些学者那里,恐早就心安理得地归为“客观条件所限”,以“不必苛责”自我安慰了。因此,裘先生勇于认错的态度更值得珍视和倡导。(结合当代学术界的不良现象,再次强调裘先生勇于认错的难能可贵。两相比照,褒贬鲜明。)


而这又离不开容错的社会氛围和科研机制。当前,学术界的容错氛围正日益浓厚。不少业内人士称赞裘锡圭先生彰显了“高逸学者之风”“乃真学者”,恰说明了这一点。但科学的发展并非仅是科学家或科学界的事,必须得到管理部门和大众舆论的支持。因此,要鼓励科研工作者敢于正视错误、勇于承认错误、勤于改正错误,还应引导公众和管理者尊重科学研究的灵感瞬间性、方式多样性和路径不确定性,重视科研试错探索的价值,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对待错误,让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勇于探索、宽容失败在社会上蔚然成风,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挖掘事件的社会意义。全社会宽容理性地对待错误有利于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建设。意味深长。)


【时代警语】

要鼓励科研工作者敢于正视错误、勇于承认错误、勤于改正错误,还应引导公众和管理者尊重科学研究的灵感瞬间性、方式多样性和路径不确定性,重视科研试错探索的价值,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对待错误,让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勇于探索、宽容失败在社会上蔚然成风,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链接】

为一个模型纠错42处,82岁丁肇中告诉你什么是科学精神


近日,山东省日照市科技馆要把祖籍日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科学生涯中6个著名实验模型做出来展示,其中AMS阿尔法磁谱仪模型的制作难度系数最大。为此,科技馆不惜重金邀请顶级设计师打造模型。当设计师汇报方案时,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移到离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皱起眉头,盯紧演示中的每一处细节。3个小时里,这位82岁老人质疑、纠错,再质疑、再纠错,气氛搞得像一场考试。两次汇报会,丁肇中共为AMS阿尔法磁谱仪模型的设计方案纠错42处。

 

即便只是一个模型,丁肇中也要反复观察、纠错、修改,这是一个老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可以看到,精益求精,于丁肇中而言是一种工作习惯,而不是什么高标准的要求。纠错42处,半夜打越洋电话,不过是他漫长科学求索路上的一个剪影。


什么是科学精神?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难有标准答案。不过总结各种版本科学精神终归不脱严谨、质疑、创新诸范畴。丁肇中纠错科学模型的过程,正体现了一名科学家的严谨。

 

科学最重要的方法是观察实验与逻辑推理,而离开了严谨态度,两者就无法进行。实际上,丁肇中发现J粒子的过程,就展示了极其严谨的科学精神。他曾在获得诺贝尔奖演讲词上提到,“在建造我们的谱仪过程及整个实验过程中,我受到很多的批评。问题在于为了达到良好的分辨率,必须要造一个非常昂贵的谱仪。”“但尽管这样,我还是决定按我们原来的设计创造,因为我一般不太相信理论论证。”在这种科学态度的引领下,他终于发现新的粒子,将高能物理学带到新境界。类似例子还有居里夫人发现镭,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等。

 

正如丁肇中在给模型纠错中所表现的,严谨的科学精神蕴含于细节。2017年1月,一批老科学家遗留的手稿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其工整细致的书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老科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的“微分方程”笔记,字体工整得如印刷体一般;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院士的手稿是一幅幅手绘彩色植物图,当时报道称“其精美程度不逊于工笔画家的画作”。

微信图片_20190215171813.jpg

可以说,正是有了这样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家们才能攀登一座座科研高峰,我国科学界才不断有新境界、新事业展开。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制造等重要科技领域有了标志性突破,无不透露出这种严谨的科学精神。

 

对待科研一丝不苟,这就是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或者说,这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不过,近年来我国科学界也弥漫着某种功利浮躁的氛围。不少科研工作者急功近利,为了早出成果,不惜捏造、篡改实验数据,或剽窃他人成果等等。这固然有科研评价体系不健全、社会浮躁风气侵入学术界的原因,但也揭示出这些人并没有将严谨的科学精神内化为真正的价值认同。

 

今日中国的科研条件与几十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科研工作者们更应恪守严谨的科学精神,不断追求卓越。82岁的丁肇中面对一个模型都是如此,后辈更没有理由不这么做。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言虎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