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谈教师的“下水”与“半下水”

2024-11-01 19:25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643人

听到有些教师这样说:“教语文最轻松的时候是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最苦的时候是改作文的时候。”乍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仔细推想,就可明白底里。原来是作文题目一出,教师就了事,只要学生做,自己不动手,当然无丝毫思想负担,果真这样,作文教学就成了“叫”学生作文,而不是“教”学生作文。正因为如此,批改时不仅有数量多之“苦”,质量差的“苦”恐怕尤甚。

要教会学生写作文,教师自己就得会作文。这个道理不说自明。比如识字,自己不识字,怎么去教别人识字?作文要比识几个字复杂无数倍,要教学生作文,从思想内容到文字表达,无一不难。文章作法是写作实践的经验总结,确实有指导写作的功能。但是,课堂上搬那么几条,就希冀在学生作文上显奇迹,那是不可能的。重要的在于实践、体验、琢磨、推敲、领悟,最后进入通达的佳境。教师要学生走这条学作文的道路,自己必须先探路,亲尝甘苦,洞悉关隘沟坎,寻觅跨越的良策。不如此,就难以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

为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练笔,应该亲自握笔“下水”。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太难,难的是做到,真正做到。影响做到的原因很多,从现象上看,工作繁忙,负担很重是主要原因,其实,种种思想顾虑、缺乏兴趣、无动笔习惯等倒是实质性的障碍。后者不解决,即使有空余时间,也仍然会停留在观看学生“下水”的那一步。我接触到一些青年教师,开始几乎都有提笔“下水”的决心,也动手写了几篇,但由于条条绳索的束缚,中止了,后退了,随动口不动手之波,逐动口不动手之流。其中怕这怕那是一个个关卡。怕写得不好,学生笑话;怕写得不好,在同行面前出洋相;怕别人说你正经,你努力,给别人增添压力;怕别人说你为什么热衷于摇笔杆,你想干什么……有了这些沉重的包袱,小小一支笔就有千钧之重,提不起来。造成这种压力的是一种潜在的习惯势力,认为自古以来就是教师出题学生做,哪有教师先做的道理;认为不写也比学生高明,否则怎么能批改学生的作文;认为要教师“下水”作文,是不是存心与教师过不去,存心制造高低的矛盾。这种种陈旧的看法必须破除,而破除的办法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事业的高度来认识,来解决。

我们这些语文教师都是传统教育制造出来的“产品”,传统教育的特点之一是重知识轻能力,因而“产品”身上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这种印记,有了这种印记,不利于教学改革,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采取积极的措施,补上能力的缺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人类社会已经跨越了蒸汽机动力时代、内燃机动力时代,开始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时代向教师提出新的挑战,要求教师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培育学生,使学生不仅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具备开启知识大门,敢于改革创新的本领。书面表达能力是学习和日后工作的基本技能,当然必须着力训练。为能使这种训练取得良好效果,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教师“下水”锻炼就势在必行。要把消极的压力转变为奋进的风气,教师一定要去“怕”添“勇”,勤于练笔,锲而不舍。至于兴趣,习惯往往受所追求的目标的制约,只要满腔热忱去追求培育时代新人的大目标,决心使自己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行家里手,习惯可以改变,兴趣也能够培养。

教师“下水”固然重要,而“半下水”也不可小视,有时比写上一两篇作用还大。所谓“半下水”,指的是教师出了作文题以后,要积极开动思维器官,根据题目要求打腹稿。要仔细审题,一字一词一推敲;要审慎地选择材料,从教师角度,从程度不等的各类学生的角度思考,考虑学生是否有“米”做炊,“米”的质量如何;要考虑怎样提炼主题,确定中心,根据题意可提炼出哪些不同的主题,确定哪些不同的中心,怎样写是陈词套式,怎样写可见新意,怎样写是浮游无根,怎样写可入室一步,略胜一筹,学生在确定中心、提炼主题时会碰到哪些困难,从哪儿指点,他们就能攻克;材料选择后怎么连缀,怎么安排结构,自己能排列出多少种结构的样式,推测学生可能采用哪几种,怎么进行扩展;还要思考根据题意可选用哪几种开头方法,结尾哪些方法妥帖……总之,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切不可脑子里荒漠一片。

“半下水”的好处在不拘泥于写一篇,可以在腹中一题多作,可以教师自己作,也可以设身处地为学生作,碰到走不通时可立刻改道,比较灵活;它的好处还在于训练教师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把教师储存在脑中的读写知识及其他知识综合起来选择运用,提高知识的利用率,探求并熟谙写作的奥秘。坚持不懈地在腹中作文,备尝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甘苦,才思就会敏捷,胸中作文之道学富五车,指导学生写时就能得心应手。从这一点来说,学生作文时教师哪儿来的轻松?教师比学生更为紧张。

“半下水”尽管有不少好处,但与“下水”比,仍然有一步之遥。要把脑中的种种写作设计变成笔下意明辞达的文章,还得花气力飞跃。不过,“半下水”的功夫深,“下水”的难度就大减;“下水”的实践多了,“半下水”时就更能添翅加翼。一“思”一“写”,“思”“写”并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愿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导游”,师生同游,或浅浮,或深潜,享受搏水之乐,收获驾驭文字表情达意的硕果。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