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定风波》诗词鉴赏

2025-01-19 13:05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4620人

·苏轼《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u=4285286156,69122929&fm=173&app=25&f=JPEG.jpg

诗词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

  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背景简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苏轼一生最为豪放的三首词。苏轼写作这首词的时候,是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苏轼也因为这三首词,被奉为宋词豪放词派的开山鼻祖,与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分别占据了宋词的半壁江山。苏轼也因此被后人拿来与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并列为豪放词派最具代表性的苏辛组合。

微信图片_20190314195102.jpg

人物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