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解析:厚积方能薄发

2025-01-19 16:26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835人

一、考场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走进书店,最畅销的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啊,健康类啊,营销类啊……读它可以直接帮你升学、谋生,获得利益。其实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样的机会。不仅读书是这样,世上很多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真题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对“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的理解,即“无用”和“有用”是相对的,“无用”并非真的“无用”,这就告诫人们要耐住寂寞,多方积淀,厚积薄发,使“无用”变成“有用”,从而在不经意间超越自己。

可供参考的立意有: “无用”实则“有用”,成功往往垂青于有准备之人;“厚积”才能“薄发”,多方积淀方能助你成功;切勿急功近利,超越自己往往是在不经意间。

微信图片_20190323093421.jpg


三、优秀作文

厚积方能薄发

我们常常听到父母教训我们说,不要在无用的事情上浪费功夫,但何为“有用”何为“无用”呢?近日去世的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本业是个经济学家,业余时间对语言文字感兴趣,不惑之年,半路出家,成为新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之一,他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并成了世界级的语言大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因为有了整个冬天的积蓄,所以才会有春日的万紫千红;因为有了无数次飞翔经验的积淀,所以才有了雄鹰的直上九天。

就如郑板桥画竹。郑板桥画竹之前,当然早已对所要画的成竹在胸,可画起来时却并不急于求成。先用细致的笔法或勾或点或圈,把那远山、山间的白云,把那近水、水中的绿草,都细心画出来。这时虽然无竹,可那竹早已在点点滴滴的色彩之中了。那高远的情怀、挺拔的英姿,也早已呼之欲出。这时候,他才不紧不慢把竹补上。于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劲竹图就出来了。正是因为有了之前那么多的铺垫和渲染,才使得竹的出现顺理成章。倘若缺少了那些山水的蓄势,竹的精魂也就不会那么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作画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苏洵曾在书斋埋头苦读数载,等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见闻之后才走出书斋,那时他已年逾不惑,但是正因为有了十多年的积累,他才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垂青,得以一鸣惊人,成为北宋文坛上的新星。

厚积方能薄发。厚积,并不是一味地沉寂。沉寂,为的是一飞冲天那一刻。而想一飞冲天,必须先拥有最强健的体魄,最柔软的羽毛,最坚定的意志。

王国维曾道古今成大事者必经的三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是有了那“独上高楼”的痴迷,“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千百度”“寻他”的厚积,才觅得“灯火阑珊处”的“那人”,那“蓦然回首”的一刻才显得那么动人。

厚积方能薄发。有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积”,才有了琵琶女精妙绝伦的“发”;有了初唐王杨卢骆“导夫先路”的“积”,才使得大唐王朝诗歌双子星座的“发”成为可能;有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发展的“积”,才使得今天向小康社会大步迈进的“发”成为现实。

厚积方能薄发,薄发源自于厚积!

四、作文点评

本文题目“厚积方能薄发”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使用通过周有光先生的事例、郑板桥画竹、苏洵埋头苦读三个事例,论述厚积方能薄发的道理,然后又灵活引用诗句,论述厚积方能薄发的观点,最后一段点题。文章例证丰富,引用诗句灵活,论述层次分明。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