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攻略: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方式和解题方法大全,看到就是赚到

2024-11-23 22:19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871人

一、选择题命题特点

我们要了解高考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选择题是高考历史的二大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以其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浓而深受人们欢迎。它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原始史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

高考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题干与选项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就整卷而言,就是要参照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布特点。

偷梁换柱: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

因果倒置:将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听。

舍本求末:以表面现象、假象掩盖、否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未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

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

渔目混珠: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渔龙混杂,以扰乱正常思路。

似是而非:表述含有科学的、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能成立,但题干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内涵不透彻。答非所问:即备选项与题干无关。

二、选择题基本类型及其解法

1.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1)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2)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

(3)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例1】

历史学家在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这是因为

A.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B.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选举权

C.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D.避免了社会动荡,保持了政局长期稳定

2.组合型选择题

筛选法: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通过肯定或否定某个选项进行排除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例2】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埠通商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否定型选择题

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例3】某历史课上,教师引用了一个观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请你判断,下列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

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4.材料型选择题

(1)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2)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3)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

【例4】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最早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法律文件是

A.美国的1787年宪法

B.英国的《权利法案》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5.图表型选择题

(1)特点:图表型选择题的主要构成由图表,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由图片构成,二是由表格构成,三是图片与表格相结合构成。

(1)解法: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总之,要将教材、图片、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例5】

下图所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的重要机构,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A.决策形式        B.人员构成        C.机构性质        D.施政方式

6.概念阐释型选择题

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

【例6】

西周时期,“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其主要目的是()

A.矫正商朝继承制度混乱的弊端

B.解决权力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C.保证嫡长子的政治、经济地位

D.巩固分封制度形成的统治秩序

7.比较异同型选择题

(1)特点

①常规:标志性词语有“相同”、“不同”、“新特点”、“新变化”、“继承了”、“发展了”等。

②非常规:有的题目没有明确要求比较,但作出正确判断需要以比较为基础。

解法: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

【例7】

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认为秦朝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内外服制度的确立

B.大分裂走向大一统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皇帝制度确立

8.程度型选择题

(1)特点: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重要”、“最主要”、“最重大”、“最”等。

(2)解法: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例8】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美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相处,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制约与平衡

C.全体市民的素质高低

D.革命的彻底性

三、选择题解答基本方法

1.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领会题意,解读关键信息

(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界定答题范围;二看作者所持态度或意图,是否定还是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明确内涵、外延。

(2)选项要二思:一思选项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判断正误,排除选项;二思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确定答案。

2.掌握试题常用词语的内涵,以便解题

常用语主要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立足点、着眼点、出发点、根本目的、直接目的、本质、内涵、世界潮流、历史发展趋势、社会政治角度、经济角度、后世、当时、作用、局限、本质异、本质同、特征、对比等。

3.具体的解题方法

(1)筛选法、排除法、反证法

用知识进行筛选或排除出反例进行筛选。

在给合题中,确定某一项正误后再进行排除。

【例9】

大前提:不同阶级的政权的组织形式必然不同 小前提:17~18世纪革命期间,英美两国政权分别采用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结论:当时英美两国政权的阶级属性不同

A.大前提和小前提对,结论对

B.大前提和结论错,小前提对

C.大前提和小前提错,结论错

D.小前提和结论错,大前提对

(2)简化法、替换法

对于材料比较长试题,要找出关键词,把题目简化,判断出考点,便宜于做题。

题干中的词在我们平时没有常用的,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例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等。

【例10】

2008年6月27日,英国王室官员“哭穷”,宣称王室缺乏足够资金维持白金汉宫和温莎堡的日常维护。根据英国的政治体制,英王室解决经费问题的合法措施是

A.直接向全国征税        B.提请枢密院研究        C.由首相进行资助        D.向政府申请拨款

(3)作记号法、记录法:

题目中一些隐性信息要找出,做好标记,如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含义、原因、变化、影响、特征、对比”等。

【例11】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4)理论法、大背景法、特征法

常用的理论有:原因和结果,本质与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重点论,两点论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特征,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分析,抓住时代特征、阶段特征,然后在这个大背景下去判定正确答案。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