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问题诊断及改进策略

2025-01-17 15:31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739人

把握命题之技,探寻读文之道

——以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论述类”试题为例

任海林

(本文刊发于《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9年第2期)

论述类文本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多种论证方法以阐明观点、表达主张的议论文体,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析看,论述类文本阅读包括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并以社会科学类为主要文本类型。选文1000字左右,篇章结构、段落内部、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紧密,文脉条理清晰。选材范围广泛,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有些文本语言文白交错,引经据典,信息量大,内容涉及很多专业术语,例如气候正义、不动产等,这些都成为学生的阅读障碍。

纵观2018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聚焦关键能力,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语料紧扣时代。三篇语料分别出自《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所选语料紧扣新时代的脉搏,体现对现代社会的审视。既有对新时代的诸子学在前人思想继承基础上的反思批判、创新发展的论述,也有对“被遗忘权”在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记忆伦理方面的意义的探讨,还有从“文明弹性”的角度出发,论证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其二,结构逻辑清晰。文章层次清晰,文脉条理,说理严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运用总分结构,围绕新子学,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方面入手,论证了二者之间“无法分离”“相互渗入”的关系。《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则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文明弹性的概念出发,从“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三个角度,论证了构建城市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路径,最后指出意义所在。《“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采用总分结构,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记忆伦理的意义。

其三,测量目标精准。试题以选择题的形式,紧紧围绕逻辑思维、信息处理等关键能力,要求考生把握作者的观点、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掌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并依据文本信息做出合理推断。

2018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从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出发,落实考纲精神,重点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六大能力点: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如全国Ⅰ卷第1题的B、C两项分别考查对文本重要概念“照着讲”“接着讲”含义的理解。只举一例。C项:“‘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选项是对原文第3段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中“新条件”即指“中西思想、中西之学的互动、交融”。值得注意的是,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一方面需要从整体出发,另一方面需要细读文本,结合具体的语境,读出它的临时义、语境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里的“重要句子”指语义较为丰厚,内容较为含蓄,能表现文章主旨、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及结构复杂的句子等。如全国Ⅱ卷第1题D项:“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对应文本信息为第4段中的“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利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原句结构较为复杂,指出了数字化记忆的核心问题是数据控制者的权利,但这并不能理解为“我们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里的“筛选”,是对文本内容的提取;“整合”是对不同信息区间的内容进行分类、重组、加工、转换。如全国Ⅱ卷第1题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这个选项中“对抗”一词提炼自第4段中的“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前者更积极一些”对应第2段中的“‘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经过对全部对应信息的筛选和比照,才能判断出该项错误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以偏概全。

4.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文章结构,指的是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内容要点指文本局部或整体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作者的观点和看法。近几年,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结构条理,文脉清晰,文章常常通过中心句、过渡句表明文章的行文思路和内容要点。如全国Ⅲ卷第2题B项:“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其中“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对应原文第2段至第4段中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等内容,而“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对应第3段中的局部内容。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结构清晰。

5.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论述类文本的三个核心要素。从2017年起,考纲做了调整,新增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要求,这一变化,体现了“站稳学科立场”的命题理念。三套试题分别考查了“论证手法”“立论前提”“论证思路”“论证结构”等,这就需要考生不仅要熟悉论述类文本的学科知识,还能结合文本做出相应的理解和判断。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指作者在整篇文章或文章某一局部表现出的看法和倾向。如全国Ⅰ卷第3题D项:“‘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原文第4段的观点是“‘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选项的推断显然不符合作者的观点。

备考策略一:全文扫描,整体把握文意

全国卷论述类文本的最大特点是观点明确,思路明晰。首尾句、过渡句都是学生整体、快速阅读的窗口。所以,要让学生树立一种整体阅读的观念,学会用圈点勾画等方法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勾画观点句、结论句、关联词、限制词等,明确每段的内容和思路,初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阅读时,要思考四个问题:文本主要讲什么内容?每段中,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是什么?文章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谋篇,其段落之间的关系怎样?作者阐述观点时运用了哪些材料和方法?在平常练习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设计文章思路结构导读图的方法来把握文意、理清思路。(附:2018年全国Ⅲ卷论述类文本结构图)

备考策略二:定点透视,聚焦局部信息

读一篇文章,既要看到整个“森林”,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也要关注“树木”,从局部分析比较。在通读的基础上,要带着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带着四个选项到文章里逐一“定位”“比较”。不只关注正确的选项,其他三个选项也要吃透。明白、熟悉命题人的命题思路,同时领会作者是如何将文本信息进行提取、整合,进而转换的。转换的合理性或谬误何在?只有这样思考,才能提升做题的“敏感度”和“正确率”。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选项设置的干扰一般有:指代不明、张冠李戴、说法绝对、以偏概全、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但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这样的文字游戏已不多见。命题人常常将文本上下勾连,重组句子,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强调学生对文章的重要概念、句子、观点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所以,除了应试之技的训练之外,更应该观照文本,回到读懂读透、理解运用的读书之道上来。

备考策略三:学会迁移,能够学以致用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能力。近几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常常将文本中的某个观点和现实生活构建起联系,要求考生能够将抽象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试题,聚焦核心素养,强化应用能力。所以,语文教学要构建从真实的情境和问题中进行学习的认知路径,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