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行漫记》为载体,斯诺怀着极大热忱向世界传播这种精神,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坚毅品质及其领导下红色中国的生机和朝气,塑造了在贫瘠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灵魂和精神气质,构筑了最深厚最鲜亮的红色中国形象。
《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一部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他以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报道了1936年6月至10月间,在中国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交往交谈,斯诺深入考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苏维埃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准确生动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成长及革命业绩。今天我们再来品味《西行漫记》所讲述的“红色中国”的故事,可谓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构建的一个重要节点。
第一, 《西行漫记》打破了当时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负面形象建构,客观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正面形象和人格魅力。
长期以来,国民党反动派通过所掌控的媒体机构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抹黑,称共产党人为“匪徒”,并把这一形象无限放大,散布到世界各地。可是在《西行漫记》描写的“红色中国”里,中国共产党人受到百姓的热烈拥护与爱戴,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截然不同。斯诺也正是通过“红色中国”的所见所闻,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认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的进步力量。
在《西行漫记》中,斯诺这样描写毛泽东:“我到后不久,就会见了毛泽东,他是一位瘦弱的颇有些林肯式的人物,身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儿弯曲,披着一头很长的浓厚的乌发,睁着一双巨大而敏锐的眼睛,还有高鼻梁和突出的颧骨。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机智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在斯诺眼中,毛泽东还是“一个极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的战略家”。斯诺让世界人民看到,毛泽东不是“野蛮凶残的匪徒”而是非常有亲和力的知识分子和极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斯诺将毛泽东比作林肯,赋予毛泽东在民族苦难和战争危机中担当大任的民族领袖形象,同时辅以生动图像:著名的“八角帽照片”抓住了毛泽东侧面凝眸的深邃眼神,让世界首次领略到这位中共领袖睿智而坚毅的气质,并让毛泽东的庄严形象格外突出。正是这样的文学白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群体的正面形象第一次被全面文本化和视觉化地推向世界广为传播。
第二, 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针、革命理念和外交思想。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国际宣传和外事工作。毛泽东与斯诺接触后,非常重视通过斯诺来开展国际宣传工作,与斯诺进行了多次深度会谈,交流了各方面的意见,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活动与外交工作、个人生平和红军长征的故事、对日作战的方针政策、同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联合战线等。通过这一系列谈话,毛泽东向斯诺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针、革命理念和外交思想,并将其通过斯诺很快传播到了全世界。《每日先驱报》《纽约太阳报》《大美晚报》《生活画报》等美国主流报刊相继刊载了斯诺的一系列通讯报道和采访照,这些系列报道便是后来《西行漫记》的雏形。1937年10月,英文本《西行漫记》由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1938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出版该书,成为美国出版的远东题材非小说作品中最畅销的书。罗斯福总统对《西行漫记》产生极大兴趣,曾三次邀请斯诺一起讨论中国问题,还通过美国驻华外交官谢伟思和情报官卡尔逊等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并因此一度调整了对华政策,由“扶蒋”改为“扶蒋联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针、革命理念和外交思想,通过《西行漫记》在国外得到了广泛认可,甚至影响到了美国对于中国的政策,可以想见《西行漫记》所展示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形象特质,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注入了力量和信心。
第三, 最早发现和传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坚毅品质的延安精神。
在《西行漫记》中,斯诺没有使用“延安精神”词汇,但他生动地记录和描述了这种精神。他写道:“深入苏区以后,我就会在这些脸颊红彤彤的‘红小鬼’的身上发现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的生气勃勃的精神”;在周恩来身上,“我发现了具有耐劳忍苦的无上的能力,绝对忠于思想,始终不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描述红色苏区人民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创建工业,斯诺向世人展示了红色中国在生活上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场境,并歌颂了吴起镇的工人们“一种健康的,自由的,尊贵而且富于希望”的幸福生活,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延安精神”的雏形。在1938年《西行漫记》的译本序言中,斯诺饱含情感地说:“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斯诺这里要读者“窥知”的“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正是后来被我们长久颂扬的延安精神。以《西行漫记》为载体,斯诺怀着极大热忱向世界传播这种精神,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坚毅品质及其领导下红色中国的生机和朝气,塑造了在贫瘠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灵魂和精神气质,构筑了最深厚最鲜亮的红色中国形象。
第四, 促进了反法西斯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形象和地位。
组成最广泛的反法西斯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斯诺及其《西行漫记》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形象和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为后来新中国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埋下了伏笔。
《西行漫记》实事求是地向世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形象,不仅吸引了大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也吸引了白求恩、柯棣华等许多国际反法西斯战士,不远万里到中国来支持中国人民反抗日本的侵略。斯诺除了自己正面报道中国共产党外,还尽力帮助其他外国记者宣传中国共产党。如英国记者贝特兰就是由斯诺推荐和介绍,得以访问西安、延安,并出版了《中国的危机——西安兵变真相》《华北前线》等著作,颂扬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军民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极大鼓舞了亚洲各国人民抗击日军侵略的斗志,也增强了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战胜德、意法西斯的信心。美国作家拉奇曼概括了这本书的反法西斯意义:“《西行漫记》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红军英勇的长征,首次刻画了共产党的重要人物,首次描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信念和目的。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事业给予了充分报道,这一事业对于本世纪三十年代那些惧怕抗击法西斯的人们,是个强有力的鼓舞。”
八十多年过去了,《西行漫记》是今天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范本。回望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艰难和光辉历程,《西行漫记》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红色革命历程的朴实写作与红色思想资源的细心挖掘,让被“堵”“压”在那里的红色故事释放出了解救中国于危难之际的巨大能量,可以想见优秀的文化、光荣的事迹、先进的思想需要传播、理应传播、必须传播,一旦传播开来就将影响未来和整个世界。
掌握对先进文化、先进理念、先进思想的传播主动性,就是掌握建构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发展主动权,就是掌握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动力。从这一意义上看,持续挖掘红色文化思想资源为当今中国思想舆论场提供先进思想文化刻不容缓,努力建构并创造、创新主流话语传播方式,始终把握主流舆论传播主动权对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具有重要关键作用。为此,除了要不断深入挖掘中国红色思想文化资源外,还应立足现代,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等现代通信传播手段,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持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继续提高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我们就能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 作者:王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