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赏析

2025-01-19 22:28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981人

《浣溪沙》苏轼

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t01df83a3352ab44d4f.jpg

这是一首送友赴任之作。梅庭老生平未详,从词里可知他是三吴地区人(“三吴”,诸说不一,大抵指今浙东。苏南一带)人。“上党”,一本作“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北宋时与辽邦接近,地属边鄙。“学官”掌地方文教,职位不显,可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梅庭老赴任,想必不太情愿,而又不得已而为之,苏轼便针对他的这种心情写了这首词送他。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这首词上片是说,门外的东风把春雪吹洒在先生您的衣襟上,当您登上太行山头时一定会回顾头来眺望三吴故乡。既然做了学官,就不应该计较被派到了那艰苦的地方。


首句是写送别的时间和对象。尽管春天已经来临,但因春雪,气候尚很寒冷,而飞雪似杨花的情景,隐含无限惜别之意。彼此握别,意见言外。这时有“雪洒裾”,而不言“泪沾衣”。颇具豪爽气概。次句有一较大跳跃,,由眼前写到别后,想想梅庭老别去途中,对故园依依不舍。这里作者不是强调三吴,而是写一种人之常情。第三句便针对这种心情进一言:“不应弹铗为无鱼。”这句用战国齐人冯谖事,冯谖为孟尝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视,弹铗(宝剑)作歌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此句意味梅庭老做了学官,总算是“食有鱼”,不必唱归来。同时又似乎是说,尽管上党地方艰苦,也不必计较个人待遇,弹铗发牢骚。正因为语意在两可之间,用在此处更是语气忠厚得宜。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下片前两句是说,上当地势险要,历来被称作天下之脊,先生志向远大,原来就以治理天下为己任的。


过片音调转高昂。秦曾置上党郡,因其地势高,故有“与天为党”之说。杜牧《贺中书门下平泽潞启》:“上党之地,肘京络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战国时,张仪以为天下之脊。”可以参读。“先生元是古之儒”,这里称许梅庭老有如古代的大儒,以天下为己任,意谓不以学官而自卑。这一联笔力豪迈,高唱警挺,可以壮友人行色。然而不免还有一个问题,上党诚为要地,学官毕竟冷闲,梅庭老既有大智大才,何以不当大任呢?这就由末句来说明。


“时平不用鲁连书。”结句是说,恰逢太平之时也是您不被重用的原因。


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曾游赵,值秦兵围赵,魏遣人说赵奉秦为帝,鲁仲连力排此议,使赵保持了独立。后十余年,燕、齐交战,燕将攻下齐之聊城,聊城人谗于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为箭书射入城中,以利害劝说燕将或全师归燕,或降齐受封,择一而行之,勿行一朝之忿,杀身亡聊城,致功败名灭。燕将见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乃自杀。田单遂复聊城,归而欲以爵封鲁仲连,鲁仲连逃隐于海上。《史记》给他很高评价。因为上党是赵地,当时宋辽早已议和,故云时代承平,梅庭老即使有鲁连奇谋,也无用武之地。结句既有劝勉他安心本职工作之意;又含有对其生不逢辰不得重用的遭遇表示同情。


《浣溪沙》词调,苏轼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这首词用来写临别赠言,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


译文
门外的东风把春雪吹洒在先生您的衣襟上,当您登上太行山头时一定会回过头来眺望三吴故乡。既然做了学官,就不应计较被派到了那艰苦的地方。


上党地势险要,历来被人称作天下之脊,先生志向远大,原来就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恰逢太平之时也是您不被重用的原因。

注释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又有《小庭花》等二十余种异名。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梅庭老:作者友人,生平不详,学官,州学教授。从词里可知他是三吴地区(“三吴”,众说不一,大概指今浙东、苏南一带)人。


上党:一作“潞州”,位于现在的山西长治,北宋时与辽国接近,地属偏远。
学官:官职名,负责地方文教,职位不显。
裾:衣的前襟。


三吴:古地区名,说法不一,大致指今江苏、浙江的苏州、吴兴、绍兴一带。
弹铗为无鱼:战国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嫌生活清苦,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铗,指剑把或剑。
脊:脊梁。上党其地甚高,古有与天为党之说,故云“天下脊”。
先生:指梅庭老。


鲁连书:《史记·鲁仲连列传》:齐军攻打聊城一年多不能下,鲁仲连写书信给守城燕将,燕将见书哭泣三日,犹豫不决而自杀。这句话:如今天下太平用不上鲁仲连这类书信。意劝梅庭老安心去作学官,不要想去立什么奇功。

名家点评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