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一般程序是墓碑前焚烧纸钱、磕头敬香、跪拜洒酒、坟头挂“纸钱”等,之后也会游赏山水、酒食一番。
《礼记·檀弓下》曰:“夫鲁有初,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恒楹。”——丰碑,即以大木为碑,原是天子之制。而作为一方诸侯的鲁国国君是没资格享用的,诸侯大夫级的“三家”更没资格享受“恒楹”待遇,这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诸侯不把天子放眼里的“礼乐崩坏”,也透露出周朝贵族死后就已于坟前立碑的信息。石碑可能出现于汉代,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卷六“碑碣”条云,“墓前碑碣,未详所起……前汉碑甚少,后汉碑蔡邕、崔瑗之徒多为人立碑。”东汉蔡邕曾言:“吾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无愧辞。”这说明到了后汉,坟前立碑已普及到平民阶层。
不过,当时的“碑”和“碑志”是两码事。《封氏闻见录》卷六“石志”条谓:“石志,宋齐以来有之矣。齐将有发古冢,得铭云:‘青州二十子,东海女郎。’河东贾昊以为司马赵女,嫁为苟晞子妇,检之果然。东都殖业坊十字街有王戎墓,得铭曰:‘晋司徒尚书令安丰侯王君铭,’有数百字。”那时,“施石志于圹里”,即墓志铭埋于地下,且“其人若无殊才异德者,但纪姓名、历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业,则为铭文。”到唐朝,墓志铭“贵贱通用之”。
“纸钱”,也即“冥币”,无疑是清明扫墓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封氏闻见记》卷六“纸钱”条曰:“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节,舁以引柩。”封演还引用《史记·酷吏列传》:“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断定“纸钱源于汉代瘗钱(陪葬的钱币)。后经宋明清历代文人转引,封演的“纸钱源头说”便成定论。而河南洛阳发掘的东周早期墓葬中出现的大量贝币,则说明钱币殉葬的习俗早在商周时代就有。铸币替代贝币后,殉葬钱币在用真金白银及铜钱等的同时,模仿真币的冥币便开始出现,模拟真币的材料有泥陶、铜铁等。所以封演又说:“率易从简,更用纸钱。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金钱,今纸钱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
有传说纸钱源于东昏侯萧宝卷(南齐的第六个皇帝)的“剪纸为钱”,但正、野史均无记载,可信度极低,而考古发现的纸钱是公元550年左右。所以,纸钱出现的时间应该在公元500年前后,也就是南北朝中叶以后。由此推断,清明扫墓烧、挂纸钱的历史相对应晚一些。
平民百姓害怕“因死害生”,不得不用模拟钱币的纸代替钱陪葬。到了北宋,纸钱不仅在民间葬礼中普遍使用,就连皇家葬礼也使用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