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官有止境,干事无止境(人民论坛)
2、自我创新是综艺留住观众的关键所在
3、莫使“金句”成“津句”(大地漫笔)
4、克难攻坚看“坚持”(人民论坛)
5、做“手有余香”的陌生人(人民论坛)
6、让“金砖精神”熠熠生辉 曹鹏程
7、为昆山警方记一功
做官有止境,干事无止境(人民论坛)
最近,一部名为《苏东坡》的纪录片,在党员干部中激起一阵阵涟漪。苏东坡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始终把干事作为追求,实实在在造福百姓。在黄州,他改易风俗、拯救溺婴;在杭州,他组织民众治理“六井”、疏浚西湖;在儋州,至今传诵着他办学堂、劝农耕的故事。千百年来,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延绵不衰,发人深思。
对党员干部而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为民干事是立身本分。退一万步说,拿了工资就要干事,这是起码要求。不可否认,当前为官不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所存在。各级领导很着急,因为工作推不动;广大群众很有气,因为办事不太顺。对于为官不为问题,最高领导人强调,“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情况搞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想明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实践证明,教育和科技是两条良策。所谓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引导党员干部把“做事”而不是把“做官”作为最高追求,增强对为官不为的免疫力。有的人“为官”之所以“不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官帽子”看得太重,把“升官”作为唯一目标,能提级、升职干事就有积极性,否则就消极无为。现实中,领导岗位总是有限的,一个单位的岗位、职数都有硬性规定,而且层级越往上领导岗位越少。如果眼睛老盯着“官帽子”,就难免碰到“天花板”,让自己灰心丧气、反复痛苦。但干事没有“天花板”,只要愿意干,就有干不完的事,就会越干越着迷、越干越投入、越干越享受,就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一段时间来党内涌现出不少为民担当、一心干事的先进典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以最高领导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用身边典型人物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思想觉悟,就能激发干事创业、为民造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引导之外,也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干部履职行为的监管和考核,增强对为官不为干部的约束力。置身一个信息化、数据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互联网时代,运用手机APP、微信群等现代科技手段强化执行监督,可以更好地管理、考评党员干部。比如去年,海南省在开办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时,通过在手机上安装“钉钉”软件,使得平均签到率达到98%。基层干部被“钉钉”调动起工作积极性,贫困群众的满意度随之也提高了。这启示我们,对待为官不为,如果老办法已经产生“抗药性”,不妨换换新“药方”,用信息化、数据化手段量化监管和考核,从而解决干部履职不到位、失职失责的老大难问题。如此,“不作为”的干部恐怕就混不下去了。
做官有止境,干事无止境。解决为官不为问题,少数人靠执纪,多数人靠教育,根本上靠制度。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我们就能做到最高领导人所要求的,“让干净的人有更多干事的机会,让干事的人有更干净的环境,让那些既干净又干事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施展才华、脱颖而出,真正实现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互促共进”。
自我创新是综艺留住观众的关键所在
国宝也可以拍成综艺?近些年,以国宝为题材的电视节目不稀奇,如《国宝档案》《华豫之门》《鉴宝》《寻宝》等,但大多以平实叙述为主,以综艺形式呈现的则较少。而一档名为《国家宝藏》的节目,则首次将博物馆拉进了综艺。(12月6日 中国新闻网)
《国家宝藏》12月3日首播即赢得大批年轻人叫好,豆瓣评分高达9.3分,“乾隆的小剧场”更是在社交媒体刷屏。相比较于传统的国宝节目多是中老年观众,《国家宝藏》为什么能够吸引青年人的眼光?“新鲜的东西总能博人眼球”,《国家宝藏》掀起收看热潮的背后是其独特的形式吸引眼球。相比较于纯粹的“噱头营销”,《国家宝藏》不仅能够一下抓住人的眼球,其内容也是相当新颖,它是国内首档关于国宝的综艺,相比较于过去类似于纪录片的国宝节目,此次的综艺范可谓是令人耳目一新。再者,国内现在的主流综艺多是以歌唱类、真人秀、户外运动等节目形式为主,部分观众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国家宝藏》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光是这个创意就已经在起跑线上领先了。“良心出品,必属精品”。过去,很多综艺节目在播出之前,会制造一些噱头博人眼球,其中虽然有一些是“实心球”,名副其实,但更多的是一些“空心球”,靠着炒话题和炒概念来吸引流量,无法长久留住观众,这类的节目已经降低了观众对于节目的期待值。于是,《国家宝藏》的横空出世,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一个个精心制作的小故事和文物完美结合,让观众在了解文物历史的基础上,也能收获欢乐,这样良心的制作理应收获好评。“自己的东西更有价值”。《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这些节目虽然收获了高人气,其制作也是花费了不少功夫,但是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总是缺少了什么。这个缺少的就是自身的文化,从国外买下版权,然后进行再创作已然成为了当前综艺市场的主流做法。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各个明星在收获了一大波流量之后,谁还能真正记得节目的内容?所以,《国家宝藏》之所以能够火遍社交媒体,最重要的就是其摆脱了“进口综艺流量多”的桎梏,将中华文化与新型潮流相结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让所有的国内观众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认同感。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既要吸收他国的先进文化,更要发扬国家自身的文化,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昂首挺胸。从这个意义来说,再多一些《国家宝藏》类似的节目,是观众的福气,也是社会的福气。
莫使“金句”成“津句”(大地漫笔)
听说好的文章,往往是有金句的。比如鲁迅先生的《秋夜》。文章内容固然出彩,但能够流传甚远,很大程度上还要得益于那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没有这句话,《秋夜》的影响力怕是要弱一些。又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诸多古典诗文,张口即来、提笔能写的多是其中的名言佳句,常引之作典或为“掉书袋”的资本。但若真让你背诵全文,默写全篇,能做到的怕是不多。可见,金句常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也是文章不朽于世、风行于时的名片。于是乎,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态去打造“金句”,成为许多作者努力的方向,尤其在当下。我们经常读到一些“镶嵌”着金句的文章。有的“金句”,单看确实耀眼,是作者狠下了一番功夫“熬制”出来的,但放在全文中,感觉十分突兀,有种平地起高楼、坦途现雄峰之感,好似一面普通的墙,中间挖了一个或几个洞,嵌进了金砖,怎么看都觉得有些别扭。知情者了解是作者苦心凝结而成,不知者还以为是找人代笔所作。这样的金句,难免沦为“津句”——让人有种汗津津的尴尬。金句的得来,有“妙手偶得之”的灵感运气,也需要“拈断数茎须”的打磨思虑,用心琢磨、全力设计出令人难忘的好句子,本无可厚非。但金句能称为“金”,绝不仅是句子本身的功劳,而是其或提纲挈领,或画龙点睛的意义。在开头,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在文中,凝练核心,扭住思想;在结尾,精彩收笔,引人遐思。它们不是嵌入,是融入,与全篇的文气文脉不脱节,与文章的情感主旨相协调。正如鲁迅的《秋夜》,颇具镜头感的开头给人以身临其境又惊艳新奇之感,而读完全文,你会发现文章的整体基调和语言风格与开头衔接得自然无碍,两株枣树的分别特写为文章奠定出一种清冷、孤傲的秋夜意境,在全篇一以贯之。这样的句子,为全篇提了神,注了气,方才称得上是金句。
真正的金句,是万花丛中最美的那朵花,而非荒漠中赫然耸立的塔。宜融不宜嵌,得心又得体,赏心又悦目,入脑又入心。
克难攻坚看“坚持”(人民论坛)
“坚持”两个字,知易行难,力重千钧。回望革命战争的波澜历程,有人遇困境时常有畏难情绪,嘀咕“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在怀疑动摇中止步不前;有人加入队伍放不下投机心态,不能正确对待得失进退,在牢骚抱怨中半途而废。今天,在年轻一代的“三门”干部身上,“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这话绝非危言耸听,依然是闻者足戒。分析起来,种种“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好前进与曲折、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的辩证法,到关键节骨眼上差了那么一份“坚持”。坚持首先是一种信念。有人曾问邓小平同志:“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他坚定地说:“跟着走!”革命战争年代,多少人正是坚信“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持。1934年底,被誉为“谍战玫瑰”的红色特工沈安娜受党指派,成为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的速记员。但有一天,她突然出现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强烈要求去延安,原因是对敌人内部腐败非常愤慨。周恩来等人分别做工作,嘱咐她长期隐蔽下去,可以为党作出更大的贡献。而后,她加倍努力,全身心投入隐蔽战线斗争中,直到1949年5月胜利返回上海。正是坚定的信念,使她坚持到底,接受了严峻考验,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天,有的人面对一时的委屈而彷徨、焦躁,在阶段性困难面前“闹情绪”“耍小性”,甚至动辄放弃、打退堂鼓,归根到底就是信念不坚定。坚持是一种锤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朱德被毛泽东赞为“意志坚如钢”,南昌起义后他率部掩护主力部队进军潮汕,恶战后却传来了潮汕起义失败的消息,孤军无援该往何处去?生死关头,朱德在天心圩整顿部队,说明形势和任务,充满信心地告诉将士们“要把革命前途看清楚……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这番士气鼓舞,让革命的精华保留下来,队伍的面貌焕然一新。没人想到,在那支800人的队伍里,走出了新中国的三位元帅和一位大将。可以说,正是一次次的坚持,锤炼了队伍,也成就了事业。有句励志的话: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在成长与干事的道路上坚持到底,拿出“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英雄气概,我们终会收获“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喜悦与骄傲。坚持是一种精气神。屡屡被提及的山西右玉县,之所以能从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人民富足、百业兴旺的“塞上绿洲”,靠的是一批批“飞鸽牌”的干部们坚持去干“永久牌”的事业,是18任县委班子“扛铁锹、吃炒面、喝泉水”将一张蓝图绘到底。这种坚持,透射出的正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那么一种精气神。今天,推进改革发展,仍需激发“坚持”的精气神,以谷文昌“不救民于苦难,共产党人来干啥”的韧劲儿,以“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的憨劲儿,瞅准了目标百折不回往前冲,我们才能爬坡过坎,赢得胜利。
最高领导人曾指出,“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这个深刻道理,于国家是这样,于个人也是这样。
做“手有余香”的陌生人(人民论坛)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年少时读晚明小品《湖心亭看雪》,只偏爱“人鸟声俱绝”的遗世独立与洒脱。近日重读此文,体会到“焉得更有此人”的惊喜、“拉余同饮”的热情,方才知晓:真正让人着迷的不是孤独的雪景,而是在孤独中遇到相同雅趣的陌生人。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态度、与陌生人的距离,很大程度上界定着个体与世界的关系。纵观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也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礼尚往来,还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意相通……凡此种种,都是与陌生人交往的准则,蕴藏着中国文化对和谐人际关系、乐观生活态度的价值追求。
但在现实中,陌生人之间并不总能奏响和谐的音符。常有人感慨诚信缺失、社会凶险、世态炎凉,笃信“不要随便与陌生人讲话”,心中藏着“不安全感”。对于来自陌生人的援手,不少人尚且抱着警惕、怀疑、拒绝的态度,不敢轻易接纳,更不必说冒着被欺骗、惹麻烦的风险去主动温暖他人。无论是“做邻居三年却互不相识”的尴尬,还是“老人摔倒却无人敢扶”的冷漠,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现代人之间愈加疏远的现状。而一旦不信任、不安全等心态传递扩散,就可能塑造出一个饱含疏离感的社会。
毋庸讳言,现代人的疏离感,部分源自被一些无良者欺骗、讹诈的经历与听闻,以致人们面对陌生人时,首先选择警惕与怀疑而不是选择信任。但从更宽泛的视野看,这种疏离感还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有学者曾用“技术隔离”来描述这一现状,比如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线上距离”,却也压缩了人们的“线下交集”;技术进步不断加深着社会专业化程度,反过来也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不信任的高墙。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形态和结构也快速变迁。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相对静止的结构到快速流动的社会,某种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是现代化、城镇化的副产品。因此,既不必过度反思人心,也无需刻意放大人与人之“远”。最重要的,当是透过社会运行的表象,去直面现实问题。
在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出现之后,制度层面的建构当然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有力基石。事实上制度层面也已经多有建构,比如《民法总则》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样的鼓励无疑能打消援助者的顾虑。惩恶扬善、激浊扬清,公正的法律能够激发更多人源自心底的善意。然而消除陌生与隔阂,也离不开以信任为基础的“交往文化”涵养。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不能苛求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更不能完全否定戒备之心,但在“评估风险”“理性选择”之外,也该听听内心的声音,做一份“举手之劳”的善行。哪怕只是为他人递上一把伞、扶一下弹簧门、等一下电梯,也可能照亮一个心灵,为社会增添一份暖意。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是日常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还是关键时刻的一声提醒、一次帮扶,坚定地对陌生人施以援手,一个人必会在心中体悟到助人为乐的深刻含义。对陌生人多一分善意,社会也将多一瓣心香。
让“金砖精神”熠熠生辉 曹鹏程
“海外青山山外海,凭高纵目气增豪。”当金砖合作的时针指向“中国时刻”,厦门敲响开启下一个“金色十年”的钟声。怀着追求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望,肩负带领人民幸福的共同梦想,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汇聚于此,期待“超越山海”的中国方案。
“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最高领导人用24个字概括了“金砖精神”的深刻内涵。金砖合作走过10个年头,经过中国力量的镌刻、中国智慧的升华,“金砖精神”熠熠生辉,烛照人们前行。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需求,同时,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根本不存在孤立的河流与湖泊。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是要动谁的奶酪,而是要努力把世界经济的蛋糕做大。这是“金砖精神”最深刻的启示之一。10年来,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增长17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在开放中做大共同利益,在包容中谋求机遇共享,短短10年,金砖合作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金砖精神”的热度,温暖着无数创造共同利益的发展现场。当前,世界经济尚未走出亚健康和弱增长的调整期,“驾驶室的人”越来越难于应对一个又一个的弯道,需要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去提供更多先进理念和公共产品。四个大洲、五个国家,金砖国家天海相隔、差异巨大,但由于坚持不搞一言堂,凡事大家商量着来,彼此不断增信释疑,在合作道路上行稳致远。金砖国家不是碌碌无为的清谈馆,而是知行合一的行动队,数十种务实合作机制,勾画出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在发展道路上一同携手走来,感同身受的情怀,让我们深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其他国家共享发展机遇。“金砖精神”所散发的思想光芒,启迪着人们去思考如何让世界更美好。最近,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在海内外热播,“这是中国之中国,也是世界之中国”的感悟发人深思。中国外交之所以总是要强调精神的作用,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崇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观气取势、择其大端的习惯。当“伙伴精神”深入人心,“丝路精神”传遍天下,我们携手各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合力打造新的全球价值链,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再没有什么困难和障碍能挡住发展梦想萌芽的力量。今天的金砖国家,虽然难免遭遇不同程度的逆风,但金砖从未“褪色”“变色”,其不断向前发展的潜力和趋势没有改变。经验丰富的老船员深深懂得,虽说顺风好扬帆,但一旦找到准确的角度,摸准大潮的方向,逆风中同样可以扬帆向前。中国过去5年不遗余力地高扬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风帆,顺应并引领的正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最高领导人引用闽南民众常说的“爱拼才会赢”,描摹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锐意进取,也预示着金砖合作的前行方向。无论是“金砖声音”传递的对全球治理的思考,还是“金砖+”汇聚和传扬的经验,都饱蘸着发展中国家人民“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汗水。保持那么一种拼劲儿,让“金砖精神”更加熠熠生辉、照亮前程,我们一定能让第二个“金色十年”更富活力。
为昆山警方记一功
2018年8月27日昆山市震川路于海明反杀刘海龙一案,受到舆论广泛关注。昆山市警方9月1日迅速就该案件调查处理情况予以通报,主要内容有两条:一、刘海龙的行为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行凶”;二、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我以为,这是近年来少有的有价值、极具震撼性的警方通报。昆山警方的通报维护了中国司法的尊严,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底线,打击了邪恶势力的嚣张气焰。甚至可以说,昆山市警方的一纸通报,胜过十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言道,死者为大。但这次事件的死者没有赢来同情,网上是一边倒的叫好之声。刘海龙,1982年出生,甘肃人,从19岁起,一共坐了五次牢,五次加起来10年5个月。如此一个劣迹斑斑、让警方头疼、让昆山市当地百姓“惹不起躲得起”的主,多次坐牢都没能改过自新,最终,亡命于老实巴交的电动车主之手,真是“生的平凡,死的憋屈。”龙哥之死,不能说轻于鸿毛,也不能说重于泰山,他以生命的代价激活了中国法律中经常处于冷冻状态的“正当防卫”条款。普通百姓面对暴力威胁该怎么办?司法实践似乎总是有意无意的放纵施暴者。2016年4月14日,震惊全国的辱母杀人案让人记忆犹新:由10多名社会闲散人员组成的催债队伍骚扰女企业家苏银霞的工厂,辱骂、殴打苏银霞。苏银霞的儿子于欢目睹其母受辱,从工厂接待室的桌子上摸到一把水果刀乱捅,致一死三伤。次年,在一审、二审中,于欢分别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5年。我无意探讨这案子背后的法律问题,只想问:当自己或亲人的生命遭到威胁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2018年8月30日,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官方微博给出的招是:别动手,你最正确的姿势就是跑。不要把这个答案看成笑话,因为这条官方微博的发布者有案例调查:中国裁判文书网上100例要求以“正当防卫”轻判的刑事判决书,只有4份被法院认定为“正当防卫”而不负刑事责任。百分之四的胜率,这背后有多少老实的受害者含冤受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不缺血性,但从清朝开始,这股血性慢慢的消融了。代之以逆来顺受,代之以“忍”。于是,大清帝国割让无数国土,我们忍;日本占了东北,我们忍;极“左”带来的极端贫穷,我们忍;猖獗多年的黑恶势力,我们敢怒而不敢还击。“白衣骑士”于海明的绝地反击,如同林冲手刃陆虞侯,大快人心,这正是民族血性的回归。试想,面对黑恶势力,广大人民群众只能笑脸赔小心,只能乞怜求饶亡命逃跑,在生死攸关选择反抗时,还必须理性分析:防卫行为所保护的利益是否明显小于防卫行为给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损害;不法侵害行为是否明显不具有紧迫性,防卫人却采取了急迫的防卫手段;根据当时的情况,防卫人是否明显不必要采取给不法侵害人造成的重大损害的防卫手段即可制止不法侵害,但防卫人却采取了防卫手段等等规定。该出手时不出手,这样一路思考下来,你还有命吗?昆山市公安局的通报,事实清楚,理由充分,结论果断,正是对血性男儿于海明的坚定支持,也让广大守法公民看到:正义,可以理直气壮地反击邪恶。”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就是说,面对横行乡邑的盗贼,防卫人杀之无罪。中国古代的刑法就已经赋予防卫人“无限防卫”的权利。实际上,“无限防卫”权在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实行。美国大多数州甚至实施《不退让法》,即“就地防卫法”,当对方持有致命武力并且很可能马上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没有必要退让,可以当场使用武力(包括枪支),甚至直接将对方打死,来保护自己和家人。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2018年8月28日晚,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名男子在路上逼停一辆优步车并威胁司机称自己有枪,不料,优步司机是一名见习警察。见该男子不断靠近,气势汹汹,优步司机立即开枪自卫,致男子死亡。当地警方认为司机是“正当防卫”。当然,中国国情不同,不主张以暴制暴,有些条款不能照搬,但昆山市警方对“白衣骑士”于海明自卫过程的调查取证和认定,充满了公平与正义,维护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也是对一些舞文弄墨吹毛求疵进而颠倒黑白的所谓法学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正进入深水区,构建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昆山市警方旗帜鲜明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决有力地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为领袖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