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忌千篇一律,求不断创新
课堂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因此,课堂教学要想消除沉闷死寂的局面,保持旺盛、强大、持久的生命活力,教师就必须永不停息地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拥抱课堂,去创新课堂。
那么,怎样创造呢?
首先,就教材的处理方式而言,不能总是从头教到尾,从作者简介、生字生词教到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这样做,时间一长,学生自然厌烦,教学质量自然难以提高。那么,如何改变呢?唯一的出路就是创造,就是寻求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课文处理方式。比如,可以变从头教到尾为从尾教到头,或从中间入手,教到头、教到尾。教材处理果能如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被激发出来。兴趣高了,语文学习的质量何愁提不上去呢?
其次,就课堂结构而言,也应力求独特、新颖。课堂结构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有一定的程式,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教有法而又无法。因此,课堂结构也应力求创新,教出新意。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常教常新,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抱着现成的模式不变,一味靠现成的法式吃饭,语文课就会走入死胡同,最终被学生淘汰。
第三,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该创新。大家知道,说话是一门艺术。话说得机智、幽默、生动、简洁,听的人就喜欢听,话语所承载的信息就很容易地被学生接受、吸收;话说得干瘪、沉闷、啰嗦、刻板,听的人就厌烦、反感,话语所承载的信息就很难被学生接受、吸收。作为一名教师,教学语言就应当朝着机智、幽默、生动、简练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教学语言才能粘住学生,打动学生,课堂教学的效率方能提高。
二、忌包办代替,求自能解决
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现代课堂教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如果把一切都嚼得细细地喂给学生,则所谓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就成了一句空话。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努力做到: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只有这样,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健全人格这些能体现现代教育特色的理念才能落到实处。
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虽然不赞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工作,但这绝不意味着整个课堂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支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尽可能地放开,鼓励学生自己大胆解决;对那些学生凭自己的知识、能力、经验不能解决的问题,则“扶”一把,“引”一下,乃至“讲”一下,以帮助学生解决。因此,那种像有些学校的改革一样,纯粹把课堂放开,完全交由学生去支配的做法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是完全不足取法的。
三、忌面面俱到,求重点突出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过这么一句话:“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主席的这话说得很好,蕴含着哲理。我们开展课堂教学也应如此。
大家知道,一篇课文负载的信息十分丰富,可学可讲的东西很多。但是,在有限的40分钟里,我们不可能引导学生面面俱到地都学。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去学。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其实也很明确。因为面面俱到,首先在时间上没有保障。一堂课,40分钟,你想把什么都讲到,都让学生学到,有可能吗?即使教师做到了,学生呢?学生能掌握吗?
其次,从学生能力的培养上看,一种能力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功,这里有一个时间问题,有一个反复锤炼的问题;如果这两项条件不具备,所谓培养能力实际上是一句空话。
因此,课堂教学要有成效,就必须摈弃“面面俱到”,提倡“重点突出”。一节课,要交给学生什么知识、什么方法,锻炼学生的什么能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将其清楚地规划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有“一盘棋”的思想。一个棋子怎样走,必须考虑到其他的棋子。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所有的棋子都安排好;否则,不但很难取胜,而且输得还会很惨。
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项既具艺术性,又具科学性的系统工程,如何打造好这项工程,它需要我们所有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都来努力。笔者上面所谈,仅是个人一得之见,不当之处,还请读者诸君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