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抵达魅力课堂的“三重境界”

2024-11-24 01:13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586人

魅力课堂是指有魅力的课堂教学。它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艺术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着活力、内聚力和爆发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意即上一堂好课,需要不断推敲打磨,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除此之外,还要有教学智慧。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探索都要通过课堂来检验。一名教师的课堂生活方式,一般要经历三重境界的升华,即知识课堂、智慧课堂与人文课堂。其中每一层次都会因教师的精彩而被赋予独特的魅力元素。

知识课堂:

构建逻辑体系,突破重点难点

魅力课堂的第一重境界是知识课堂。知识目标是一堂课的原点,是构建三维目标的基础。知识课堂是以知识为载体、基于经验的课堂。一名青年教师,起码要经过三至五年的打磨,方能展现其对教材内容精深的理解和清晰的架构,从而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课堂的独特魅力。

建构知识课堂,要把握三个要点:

其一,厘清知识点。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师把一节课教学内容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吃透、讲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以文本知识为依托,进行充分预设,创设教学情境,解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条分缕析地梳理知识点间的关系,进而迁移和运用原理性知识,“拎清知识点”是一节课的底线要求。为此,教师要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重组,可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入手。

其二,突破重难点。重难点知识往往是学生认识的盲区,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引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地方。如何巧妙地突破重难点,是教师的功力所在。这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进行预设,而且要在课堂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过程中,注意甄别学生的思维误区和盲点,以问题为载体驱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实现对重难点知识的突破。突破重难点是一堂课的关键所在。

其三,建构思维支架。搭建知识逻辑体系是意义学习的要求,便于学生梳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种属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教师要在一个“点—线—面—群—网”知识系统中,让学生学会循序渐进地演绎和提纲挈领地归纳,从而给新知识搭建思维支架,实现形式上的生活逻辑向实质上的知识逻辑转变。这是各门学科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时一个共同的要求。

智慧课堂:

创新教育智慧,唤醒问题意识

魅力课堂的第二重境界是智慧课堂。国际未来学家儒佛内尔博士说过:“明天的资本,就是智慧。”相对于智慧来说,知识是外在的、被动的,是智慧的产物;而智慧才是内在的、主动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是创造的源泉。那么,魅力课堂教学就要超越知识传授的机械复制,给予学生智慧的火种,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化为培养智慧者。

打造智慧课堂,同样要把握好三个要点:

其一,唤醒问题意识。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孩子的天性本来如同一个个“问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是“句号”,其症结在哪里呢?传统课堂是教师预设下的“授受制”课堂,是“去问题”的应试课堂。如此一来,静观、静听、静思便成为学生最主要的课堂生活方式,这必然导致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和问题意识的淡薄。智慧课堂的魅力在于教师能够把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平等对话、自由讨论的开放性氛围,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想问”“敢问”“有问”和“善问”中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走出教室仍然怀抱新奇。

其二,留下思维时空。留白是一种智慧。“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处无物胜有物”,留白以空白构造空灵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上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动态的“学”案,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案。弹性预设,为课堂实施留下足够的弹性时间和空白地带,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留有余地。因此,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给学生留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其三,回归生活本真。生活即教育。走向生活世界,是教育获得生命力的根本路径。课堂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共鸣,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科知识的信度,还有利于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效度。

人文课堂:

引领精神文化,落实立德树人

魅力课堂的第三重境界是人文课堂。其最高境界也必将是超越知识与智慧的课堂,是回归人性的课堂,是启迪灵魂的课堂,是体验生命的课堂。从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看,一名专家型教师,其课堂不会局限于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层面,而是充满着情趣,散发着艺术气质并伴随着强烈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明真理动真情,心潮起伏跌宕,体验刻骨铭心,课堂呈现出的是“恨也难禁,爱也难禁,怨也难禁,喜也难禁”的妙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和效果,需要做到三点:

一要奠定精神底色。人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精神是人类灵魂的家园。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校长和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那么,给学生抹上精神的底色,消解科学与人文在现实中的对立和冲突,让自由的科学回归到理想的人性,是教育的应然之义。为此,魅力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让学生认识精神世界中的真实自我。

二要引领独立人格。教育是一种人性唤醒。教育面对的不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而是一个个具有丰富独特个性的人,他们在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反思当前课堂教学倚重的“标准化”,实则是对学生个性的漠视。人的发展就是个性的发展,人性、人气和人味是课堂首要的精神品质。因此,魅力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各自独特的接受方式,因材施教,把知识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引领学生自我认知,独立判断,促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

三要助推生命成长。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旧的学科本位课程观,从根本上缺失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因此,教育要回归本真,就必须关注学生立体多维的生存状态和渐进丰盈的生命过程。魅力课堂应该是师生间、生生间开展的心与心的对话,是一种涵盖思想、文化、情感的交流活动,应把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提升生命作为基本追求,从而引导青少年体悟生命进化之道,发挥生命的潜能,显现生命的真谛并澄明生命的意义。

要达到这三重境界,让课堂散发魅力,靠什么作为保障?最重要的就是全面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向40分钟要质量,深入挖掘教师魅力、教材魅力、教法魅力和学法魅力,融“四个魅力”于一体,使课堂成为激情课堂、趣味课堂、活力课堂和创新课堂;要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要突出课堂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更有利的支撑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体验中学习,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让学校在改革创新中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高中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科研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24日第9版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