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春暮
五代:李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渡。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译文
夜间在亭台上闲适的踱着步子,清明刚过,便已经感觉到了春天渐渐逝去的气息。夜里飘落了几点雨滴后又停住,积云遮挡的月亮朦胧不明,云层也随着风移动。
桃花、杏花在暗夜中散发着幽幽香气,不知道在园内荡着秋千,轻声说笑的女子是谁?小小的心田里积聚着千丝万缕的相思意,辽阔的天地间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排这些愁绪。
注释
遥夜:长夜。
亭皋:水边的平地
风约住:下了几点雨又停住,就象雨被风管束住似的。
一寸:指心,喻其小。绪:连绵不断的情丝。“千万绪”有千丝万缕的意思。
安排:安置,安放。
赏析
一起“遥夜亭皋闲信步”句如一把钥匙,启开了全词的关脉。下面是我们窥见这位“信步”之人的所感所触。清代李渔说:“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窥词管见》)。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就在于抒情历历在目,景色清幽,与那还带点儿幽默感的内心积愫,两者交炼成篇,增加了词的韵味。“遥夜”,把时间说得很具体,夜色未深,但也绝不是初夜”了。所行之地是“亭皋”,城郊有宅舍亭台的地方。他在“信步”上用了一个“闲”字,有“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按说“清明才过”,也还是“一年好景君须记”的时候。而诗人已经“伤春暮”了,看来并非完全由于春光的逐渐老去;由此也可见首句的“闲信步”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
四、五两句由前三句抑郁“伤春”的感情变得气氛清新多了。“数点雨声”,比前人写过的“有时两点三点雨”和后来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的“两三点雨山前”,都稍大一点,但情韵极相近,尤为可喜的是这里用“风约住”三字接住:“数点雨”而有“声”,这雨似乎还不小,只是乍然一阵微带寒意的春风吹过,倏忽间便停止了。这时,淡月朦胧,天空上浮云流来荡去。这两句写景,清新淡雅,而且流转自然,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且“意深词浅”,探到了写景的妙处,因为它表达“信步”之人由方才因“春暮”的伤情,而到感情的舒畅,写来极其自然。沈谦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填词杂说》)。就是因为这两句因景见情,既表示出了人的心绪盎然而又委婉有致,不露痕迹。
下阕首句仍承上阕后两句。“桃杏依稀香暗度”,这时虽说已过了桃杏盛开的花期,但余香依稀可闻。人为淡月、微云、阵阵清风、数点微雨和依稀可闻到的桃杏花香的美景所感染,那“伤春暮”的情怀暂时退却了。词虽受音乐曲调的限制,分为上下阕,却也可看出词的开头三句和接下来的三句(从“数点”句至“桃杏”句),构成的境界韵味,特别是人的感情,都迥不相侔。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这是一个大的转折。如果说方才因春宵美景而“伤春暮”的心情大有好转的话,这下子可来了个轩然大波:走着走着他感触到不远处有女孩子们在打秋千,她们笑语欢声——轻轻的,人家谈着什么悄悄话儿,他听不到;人家为什么笑,他也不知道;可是他受不住“笑里轻轻语”,又是为什么呢?
从紧接的两句我们知道,原来由此及彼,这事儿引起了他的万缕相思:那大概也是在这样一个“朦胧淡月云来去”的春夜里,“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僧惠洪《秋千》)。红裙拖地,玉容上天,上飘下荡,动作神速,既见技艺高超,更见玉人神采飞扬。这一幕动人心弦的“秋千”往事,虽已烟消云散,然而如今触景感怀,相思之情不仅万缕千丝理不出个头绪来,而且在人世间也几乎都安排不下它。词的最后这四句,前两句轻轻一点,但耐人咀嚼,它用暗笔透视出词人一大段过往的欢愉生活;后两句,浓墨重笔,如水银泻地,把相思之情,全兜在了读者的面前!
虽说是暮春夜晚漫步的一首小词,但还是写出了词人抑扬起伏的感情。从前三句的“抑”转为后三句的“扬”,用疏雨、轻风、浮云、淡月、芳菲依稀来烘托,在清景无限中,暗示人的感情的变化。后来闻秋千声的轻声笑语再一转,拓开一幅画面之外的新场景(用的是“暗场”),从而引出翻江倒海的相思来。
至此,我们才恍然大悟,他为什么“才过清明”就“渐觉伤春暮”了。“石以皱为贵,词亦然,能皱,必无滑易之病”(孙麟趾《词迳》)。能写出人的抑扬起伏的感情来并不容易;而且表面看,它好像是平铺直叙,但由于景色映衬得当,“乃具深婉流美之至”,这正是此词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