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来看,命题者在编拟选项时,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会换一种方式,概述、转述、重组、调序等是常用方法。在此过程中,命题者将原文意思“悄悄”做了改变,给考生布下思维陷阱,从而考查考生思维的严谨性。命题者设计选项内容不再像过去那样对文本内容作简单的“变形”,而是更有概括性,综合的内容更多,不少信息的隐蔽性更强。 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混淆时态这三种简单的陷阱已经很少出现,而本文列举的五种干扰性强的陷阱比较常见。
本文将对近两年高考的部分试题做简要分析,以帮助考生认清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陷阱设置的常 见方式,更好地备考这一知识点。
陷阱一: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指选项故意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 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 既成事实,或者扩大范围,歪曲作者的观点。
例1 (2017年高考全国卷三)[原文]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第3题B项]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游子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只可以说明故乡已经留住并呵护了乡村记忆,并不能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陷阱二:偷换概念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从而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例2 (2018年高考北京卷)[原文]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第2题A项]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图灵提出的是“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而不是“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选项把“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偷换成“行为”。
陷阱三:无中生有
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例3 (2018年高考全国卷二)[原文]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 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 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第1题D项]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应掌握“被遗忘权”,成 为“数据控制者”,进行“适度的、合理的遗忘”。选项中“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陷阱四: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者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其主要 方式是以部分代替整体(或以整体代替部分)、以个别代替一般(或以一般代替个别)、以特殊代替普遍(或以普遍代替特殊)等。
例4 (2017年高考全国卷一)[原文]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 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第1题B项]与气候变化有 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原文第1句指出“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这是本段论点,第2句对“公平”的内涵进行解释,第3句通过举例具体说明,思路相当清晰。全段的核心是第2句:“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这与选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相去甚远。选项把 “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简单归纳为“限制排放的问题”,缩小了范围,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陷阱五: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把“因” 错断为“果”,或把“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例5 (2018年高考全国卷二)[原文]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 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第1题B项]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 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应该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根本原因是“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而且成本低。“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和“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以上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五类常见设题陷阱。在掌握这些知识之后,考生在复习时应该 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阅读论述类文本时,应逐字逐词逐句地读,连标号都不可放过,弄清句意、 句间的关系等,尤其是重要的修饰限制性词语要重点分析,然后认真审读选项, 仔细比对选项与原文的差异, 识破命题的陷阱。
考生只要扎实训练,谙熟题型特点,尤其是设误陷阱,回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就会变得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