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类】
1.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常见翻译中)
例如:他没有参加这次面试,因此失去了一份薪水丰厚的工作。(cost)
关键动词处理:……cost him a well-paid job。而不是he cost a well-paid job。
又如:时光飞逝,尤其当你聚精会神地读一本好书时。(absorb)
关键动词处理:when you are absorbed in reading。(这类动词的特点之一:常常和反身代词共用。)
2.是否使用被动语态(翻译或语法)
例如: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接触英文材料并养成好的习惯能提高学习效率。(expose)
关键动词处理:being exposed to English languagematerials而不是exposing to……
又如: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combine)
关键动词处理: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t be combined with social progress,而不是combine with social progress。
3.分词形容词修饰谁(语法可能考)
区分两种形式的分词形容词(V-ing & V-ed asadjectives),这里面又分三种情况——
(1)描述感受的动词,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令人……的(-ing)”、“感到……的(-ed)”。比如A thrillingstory made us thrilled;concerned adults(感到担心的大人)。
(2)另一种情况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如demanding jobs,challenging tasks,convincing words,mind-bending。
(3)后置的分词分句做定语。比如people concerned和an article concerning this issue;two well-matched teams(两支势均力敌的球队)和a matching skirt(可搭配的裙子)。
4.做宾补用什么形式(难度级别高)
主要表现为:使役动词+ 名词 + 使役动词-ed。例如:keep sb. informed of,难点在于:用中文翻译起来,直译太古怪——使某人一直被通知;意译不利于区分——使某人即时获悉。
类似的例子还有:
have sth. delivered to…
leave sb. seated in
get sb. exposed to…
make sth. fixed to…
have sth. furnished with
find sth. valued by…
【原因探究和解决方案】
1. 记中文的“动作”不对
学、记单词,老师和学生往往忽视“使、给、将、把、让、令”这些字眼。
通过中文释义背单词,有90%的坏处。剩下10%的用处——除非你的“中文动作”正确。所谓中文动作,就是指借助中文,可以帮我们辨析某些单词的usage(而不是意义)。
比如concern、worry这种词,第一次学习时学生看到“担心”,他就忽视那个看似不相干的汉字“使”(手册注解:使担心),to make someone feel nervous and upset对于“使役动词”这种“难搞”的词,加上中文,就属于正确的中文动作——它至少可以利用学生的“机械理解”,让学生一开始就少犯错误。
2. 低层次过度教学的后果
关于“让”,对应的let,这个先入为主的动词,对学生毒害至深,故必须先禁用!
比如一说“他让我留下”,学生本能反应就是“let me stay”;“让他感到尴尬”,第一反应就是“make him feel embarrassed”。这都是“英语单词——汉语词”对应惹的祸。
可能是早期学习let和make这两个动词,因为涉及到“省略to的不定式”做宾补(let sb do),作为语法题考的太多、老师强调的太多,以至于后来这个记忆太深刻,形成所谓“锚定效应”。即指人们在做判断前,容易受到之前的信息影响,该信息犹如一个锚沉到了海底,让你的思维在有限、固定的范围内,做出不理智判断。(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
这种情况,真的需要刻意训练(deliberate practice)。比如“让我留下”用leave me behind、“让他尴尬”就是embarrass him;“让我能够”就是enable、让人屈服就是bend them down……
3. 语法知识体系完而不善
语言知识学习应遵循“less is more”的原则,抓主要矛盾,练透、练深。比如动词的及物性,名词的可数性,这几乎可以说是“词法”的两个核心。这个特征是中文没有的,其实动词学了十几年,无非就是学这个。
使役动词问题背后的原因,其实是通病:
(1)结构杂乱、重点模糊。我们默认了英语的知识点多而零散、结构随意,所以老师的“教”永远斗不过学生的“忘”。我们是需要把知识点结构化、分清主次,特别是找到中间的关联,这样设计和组织训练——毕竟是应试英语,讲的就是套路;而真正的学英语(acquisition)则最不讲套路、最无定法。
(2)低级操练、缺乏目标。大量操练、模仿,是学外语的标配。问题在于:害怕“难度过高”,始终在低层次的认知水平上重复,学习行为实际上没有发生。按照N+1法则(使用略高于自己目前水平的材料,可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好比我们学习乐器,用几年年时间练指法、练分解动作,永远学不出,最佳方式是直接上一个曲子,先把它弹出来!
至少这样做,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最终要的是什么。
补充一点:
新单词教学的正确动作,我以为应该是:先英文释义+例句——学生自己说出用什么中文——更多例句+新词义——打破固化的认知、再说适合的中文——最后总结归纳(用英文帮助理解、用中文简化记忆)。例如前面的例子:concerned adults(感到担心的大人),可让学生继续头脑风暴——想想中文还有什么词比较适合——“忧心忡忡的”?又比如描写flames leaping above the church(在教堂上方跳跃的火焰)——“攒动的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