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实秋的《鸟》--托物言志的精致范本,文字洗炼的散文佳作

2025-01-20 05:53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819人

前言:单纯谈对于文字的喜爱,我对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成名作家,以及当代比较年轻的作家,他们的文字是情有独钟的。尤其是现代作家那种洗练的文字风格是我的最爱,也许我们的文字审美观本就源自于传统的古代诗词,因此在现代作家的文字中间,无不被时而跳跃出的那些透露着传统古代诗词文化底蕴的文字魅力而感染。

洗练的文字品赏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尤其是成年的读者,说句真心话,这种托物言志的散文,并不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所谓内涵深刻的心灵回应,有时这些作品出现在上学时代的语文课本里,是因为它们具有这一种明显的文本结构特征,是我们小时候模仿学习的最好范文,那我们现在作为成年人,阅读这些作品该以什么方式去阅读?用什么样的姿态去欣赏这些作品?

我以为应该在语言的审美,意义的深度赏析,文本结构的形式美这几方面来赏析这些优秀作品,尤其对于散文作品,她不像小说那样动辄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阅读这样的散文作品也就是十分钟几十分钟的时间,随时翻阅,随时可以退出,并不会影响到我们平时烦琐的家务和匆匆忙忙的工作。

对于梁秋实的散文作品,有些人读起来会说有一种文绉绉的感觉,但我却似乎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的作品,在字里行间虽然透露着一种书卷气,有一些文言文的影子,但我却以为这正是他们这种文字美的最明显特征,我们很多当代作家并没有继承这种精炼的文字,印象中作家阿城似乎有那么一种简洁明快的文风,但唯独缺少了那种优美字词的镶嵌点缀。因此很多的优美词汇,似乎就在当代作家这里没有了传承,以至于最终都消失在我们平常的阅读视野当中,个别的字词也都慢慢的变成了所谓的生僻字。

微信图片_20190513211520.jpg

比如文章中这些字词,鸟的姿势:蹐踞(jiju)缩缩、临风顾盼,鸟的体态: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我们阅读之后会发现,替换任何词汇都不会有这样的效果,干练、精简的字句就是靠这样的准确而精炼的词汇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并在某些位置镶嵌一颗半颗的华丽字词,从而最终形成了这种不拖沓,轻盈快捷但不失华丽的阅读体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根本感觉不到辞藻堆砌,但也绝不失那种雍容文字所具有的高贵,我们可以品赏这些句子:

羽翮(he)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lin)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撞头碰壁:仅仅四个字,就可以简洁明快的表达作者要表达的内容)

在他们的作品字里行间中,有借用典故的词汇,有古今融汇的词汇,文字凝炼含蓄,准确而精彩,耐人咀嚼。当代有很多作者都没有对语言进行足够耐心的修炼,因此在整个句子的组织上,就会变得冗长烦琐,我们阅读起来,除了偶尔靠一点思维的跳跃和星星点点的俏皮话,去感受这种语言快感,其他似乎已经没有了任何一点品味悠长的愉悦感受。

托物言志的主题表达

对于这篇《鸟》的立意,我在这里就不多做讨论,这是我们大多数读者的强项,因为过去我们的课外阅读还有课本的内容阅读,都注重意义的解读,中心思想一直被当做考试的标准答案来进行流水线式的文本学习。以此可以理解,这是一篇非常清晰的托物言志表达形式的散文作品,我们其实也可以把这种托物言志里的“物”理解为一种意象。

这是一个自由而神性的意象之鸟,文章第一句就是“我爱鸟”,紧接着写的就是有两种鸟作者产生了一种情感的依附,一种是失去自由的鸟,一种是自由的鸟,把失去自由的鸟那种苦闷形象,比作是仅次于被黏在胶带上的苍蝇,把它们的快乐比作是仅优于标本室里摆设的标本,这是对失去自由的鸟的苦闷最形象比喻。

作者在这里没有过多的驻足停留,紧接着是用更多的笔墨,描写了那些自由的鸟儿的生活景象。它们是自由的,而与之对应的是早晨,睡梦中被唤醒而来的新的一天;接着有话锋倒转,晚上的鸟儿又有一种凄凉之音。作者写下这样一句,暗含了作者的心情: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早与晚的两种声音,透射了作者的两种不同心境。这应该与作者当时的心有所想有关,在这里我们只能感受至此不再展开。

后面的内容中,作者对其自由鸟儿的各种姿态做了形象而生动的描写,这种描写完全不同于笼中观赏,而是一种对它们自由的喜悦,原文:看他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短短的几句话里有两个“喜悦”,一个“迷茫”。这样的情感表达词汇也是作者对其的一种情感展示。

截止到这里,作者通过爱表达出一种爱中生悲的心情,又有一种爱中生喜的情感。情感似乎在这里上升到了极点,但作者显然不满足于此,这种托物言志的描写,对于下文又成了一种衬托和起势,前面是“情”,后文又紧接的开始了“知”,整个文本内容的背景是作者的一种经历、阅读和思考的融合。

作者对过去文人的那种“自欺”心态进行真相的揭示,那些矫揉造作的古代文人,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拉硬拽到大自然的鸟儿当中,硬生生的造出一些自欺欺人的“美妙诗意”来,以此他又对文学史上其他的鸟类作品也进行了质疑,认为那些也都是类似于这样的臆造而已。原文对这种作品的态度直截了当: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作者这样的表达,实一种明确的对爱的两种对比,自己爱鸟与这些文人爱鸟的区别。与自己不同的爱鸟,那些人一种是主观臆造的诗意情感,一种就是把鸟关进笼子里和栅栏里的占有,一直写到这里,作者一直在围绕着真爱与假爱来展开。这是一种人生的感受和体验,也是自己的一种心态和观点。作者对生活情趣的理解,否定了那种占有式的爱,以爱为理由的占有,还有那种矫揉造作的臆造情趣。

接下来,话风由喜悦急转而下转入了悲苦,作者写下了鸟儿在圣诞前夜,禁不住寒风而栽倒在雪地里的情景,让诗人倍感哀伤。自己也看到过类似的情景,思绪却转向了对人深沉痛苦的悲哀。由鸟的生存困境转向了人的生存困境,托物言志的心境在这里升华。最后作者用了一“不忍看”那些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来对其这种以爱的名义占有、支配对方的行为做极度反感的表态。

尾声:综合全文来看,整篇散文始终透出作者的这种善良的同情悲悯之心,我们暂且不去探究当时的写作背景,与作者本意想表达的那种意指,仅仅是这种对生活中流露出的博爱、怜悯的普世情感,何不是一种积极的真情熏染!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