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卓琳:课堂教学中的“虚假”现象透析

2024-11-23 15:30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876人

于卓琳,特级教师、山东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青岛二中语文教师


真正能体现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教学,无不是以摈弃假、大、空为前提的教学。


“育人为本”是《纲要》提出的二十字工作方针之一,具体要求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教学中,要把“育人为本”的具体要求落实到位,还是得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其实,在各项教育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改革往往最为活跃,影响也最大。尤其近几年,广大语文教师和教研员积极开展教学实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规律和方法,有些实验已取得明显成效,对我们的教学确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近来笔者听了四节体现新课标精神的省级语文观摩课,联系《纲要》的相关要求,笔者感到,虽然这些观摩课在处理教材的基本构想和大致的框架结构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诸方面,都体现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虚假”现象,令人颇感遗憾。


首先是假设计。教学设计是一堂课能够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课前必须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教学设计的依据是什么?是探究目标、探究内容、探究主体以及知识体系等。而在弘扬人本理念的今天,探究主体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师“目中无人”,其教学设计只能是无的放矢,势必使课堂上生拉硬拽,教师表演得淋漓尽致,学生却只能做“看客”。


第一位教师上的是柳永的《雨霖铃》。在探究上阕时,老师提出了10个问题,学生解答约12人次。其信息量不可谓不大,但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探究中自然产生并提出的,而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缺乏深层思维的碰撞,相互间缺乏观点的批判与借鉴。课堂上看似启发探究,其实教师并未真正的“启”;学生虽然有“发”,却只能“发”教师所需要的“发”。这样,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的理解,都只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教师若无能力依据学生的思维流程调控课堂,则只能是生拉硬拽。《纲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而这样的教学设计,哪有什么个性体验与情感交流,哪有什么真正的主动性?哪管什么创新思维、创造意识?个中原因,诚然是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层次进行深入的调查,而最根本的,恐怕还是没有真正用新的课程理念取代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只凭个人想当然的设计来面对学生,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现代教学更强调的是一种提供背景材料的“研究型备课”,教师在研究内容与学生的基础上,提供的应该是学生探究问题所需要的背景资料。教师的思维一旦替代了学生的思维,教学就走向了僵化,走向了形式。须知,封闭是没有出路的,禁锢就等于扼杀。既然教学活动是主体探究活动,是各种动态因素之间多边互动的统一体,它自然应当重视学生真正的参与。教学内容必须通过个体探究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教育功能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无视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无视学生、无视课堂生成的课堂设计,必然是虚假的设计。我还记得在观摩课的开场白上,主持人声明:所有教师从未与学生见过面。其本意是说明本次课堂教学设计绝对地“真”。却未曾料到这不接触学生的“真”中,其实正藏着不研究学生的“假”。


其次是假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重视人的个性价值的最好体现。现代教育理论呼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观照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如何才能创造出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呢?一是实行教学民主,二是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学民主是对“教师中心论”的一个否定,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肯定。但“民主”不是教师撒手不管,把一切都交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商量,共同探讨研究,相互借鉴与批判,以求得心灵上的沟通;是彼此理解,彼此信赖,彼此合作。第二位教师讲《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师为了体现教学的民主,设计了鉴赏的环节。在比较“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与“人道是三国东吴赤壁”加点词哪一个好时,提问了两位学生,学生甲认为:“东吴”一词好,因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是众人团结合作的结果。学生乙认为:“周郎”一词好,因为下文写的是周郎。乙的解答无疑是比较合理的,这时教师理应借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争论,最后再补充乙的解答,落实在“作者以周郎的‘英发’有为,突出自己的‘华发’无为的情感上”。那么持有甲类观点的同学,就会悟出“分析问题应当全面、深入”的道理。但该教师却在肯定了乙的解答之后,说:“生甲说的也有道理。”对“樯橹”与“强虏”两词的鉴赏,教师也是如此的态度。试问这样的民主能叫真正的民主吗?民主并不等于绝对的自由,并不等于允许思维的偏离。它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分析、理性的思辨的基础上,建立在教师科学的引导、学生理性的理解和知识结构严密的体系上。第四位教师讲的也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可能为了渲染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在介绍背景的时候,刻意使用“幽默”的语言,称苏轼为“小苏”;讲苏轼没有权时,说:“他既不能签字,也不能报销。”谈苏轼再次为官时,称:“小苏啊,你回来吧!”结果引起了学生的轰笑。这样的语言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未尝不可,可面对高二的学生,无疑有哗众取宠之嫌。何况,创设这样的“欢乐”气氛,如何能使学生真正体味苏轼的悲叹情感呢!如此这般的和谐与宽松,又有多少真民主呢?


民主不是装样子给人看的,而是在科学的前提下,真诚地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尽可能采纳。如果说那种虽然也让学生发表意见,最终仍然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的做法无异于民主欺骗,那么,这种任由学生“自由驰骋”,教师仅冠以“这样理解也可以”,或是置学生个性、教材内容于不顾,哗众取宠博得一笑的做法,无疑是一种虚假民主。


语文教育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这已经成为共识。由于它是艺术的,因此它与施教者的知识、经验、个性等个体素质有密切的关系,也自然更关注学生主体的个性体验,真正有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无不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由于它是科学的,因此它讲究学科目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学科内容的规范化和体系化、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和普遍化,以及教学手段的实效化和技术化。可以说,真正能体现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教学,无不是以摈弃假、大、空为前提的教学。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