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赏析

2025-01-24 09:27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919人

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五代: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微信图片_20190525202033.jpg

注释

  • 新月:阴历月初的月亮。

  • 团圞(luán):团圆。

  • 红豆:又名相思豆,草本植物,种子形如豌豆。

  • 劈:剖开。桃穰(ráng):桃核。

  • 仁儿:桃仁。这里“仁”与“人”谐音,意思双关。

  • 连理:不同根的草木,它们的枝干连成为一体。古人喻夫妇为“连理枝”。

    生查子

    读作(shēng zhā zǐ),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因朱淑真词有“遥望楚云深”句,亦称“楚云深”。因韩淲词有“山意入春晴,都是梅和柳”句,故又名《梅和柳》,又因同一词中有“晴色入青山”句,故又名《晴色入青山》。又名《梅溪渡》、《陌上郎》、《遇仙楂》、《愁风月》、《绿罗裙》等。调见《尊前集》。仄韵,双调四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译文

新月弯弯如眉毛,没有圆的意思。不忍心看红豆,满眼都是相思泪。整天劈核桃,那人像桃仁嵌在核壳中一样嵌在我心中。两朵隔墙相望的花,早晚会结成连理枝。

640.webp.jpg

赏析


上阕以“传情入景”之笔,抒发男女间的相思之苦。作者借“移情”笔法,赋予视野中的客观景象以强烈的主观情感,使天边新月、枝上红豆都染上别离相思的情愫。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开头这两句是说,新月弯弯如眉毛,没有圆的意思。起句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先言他物(“新月”),以引起所咏之辞(“眉”,即人或爱情),此为“兴”的写法;同时,以弯弯的细眉来形容“新月”,此为“比”的写法。如此,便将月与人紧密结合到了一起,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美感;此外,也引出下句“未有团圞[luán]意”,使月的状态与人物的处境发生关联。

给如眉的新月涂上了感情色彩。


它用“团圞”这个形容圆的状貌的字眼,特别强调了新月还没有呈现圆形的趋势,在隐约流露的恨月不圆的感情中,突出了新月象征不团圆的意味。明为写月,实则喻人,作者以眉比月,正暗示出相思人儿因不见团聚而双眉紧蹙,郁闷不欢的愁苦之态。“团圞”作为“团聚”解的双关含义,也揭示了望月的主人公渴望团圆而不得团圆的境遇和心情。


仅凭此二句,我们大致猜到,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女子,她与心上人分居两地,相思相望不能相守,故十分的敏感多情。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这两句紧承上文,拈出了“红豆”,描写了主人公对它的感受。由于“团圞”无望,她连红豆也不敢看,生怕惹得“满眼相思泪”。这两句几乎为寻常白话,但却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红豆一名相思子,象征爱情和相思的独特的含义深入人心。词人用“不堪看”刻画主人公一看到红豆就勾起相思之痛而难以禁受的心情;与此同时,也充分渲染了她相思的强烈、爱情的深挚。这两句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王维《息夫人》中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意境,真是异常的哀感顽艳。暗自坚持的忠贞,不可妥协的情感,都在这一句中显露出来。


上片词人撷取传统的寄寓人间悲欢离合、别离思念之情的一弯新月,数枝红豆两种意象,表现了主人公相思之苦;下片转入表现主人公切盼与心上人早成佳侣的愿望。


就内容而言,下阕为上阕之顺延;就感情的“走向”而言,二者又有着微妙的差异。如果说上阕中写相思还只是借助于意象的寄托,情感的附着还比较虚幻,词中的情绪基调也是一种充满残缺感的低沉.那么下阕中的情感就相对地落到了实处,词中流露着的、是充满希冀的向上的基凋。


“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一语双关,劈开桃穰,中心留有桃核,桃核并不特殊,特殊的是它的形状——心形,而桃核里面还有桃仁,所以说“‘人’(仁)在心儿里”。作者利用句中隐含的桃仁的“仁”字同句中暗指心上人无时无刻不在她的心里,寄托着主人公对心上人丝丝缕缕的情爱和日复一日的期盼。


有了这样的慰藉,她心中便燃起了希望,坚信“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虽然花阡两朵,一“墙”相隔,但只要坚持下去,终会修成正果,喜结连理。结尾把感情落到了实处,词中流露着充满希冀的基调。


结尾两句,作者从主人公的心理出发,创造出“隔墙花”这一贴切的比喻,来形容他同恋人这一对难成眷属的有情人,并且采用了“连理枝”这个人们所熟悉的形象来表达它美好的愿望。


整首词写得情致深长,淋漓沉至。这首词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极其自然地运用了南北朝民歌中的吴歌“子夜体”,从新月想到未能团圆,从红豆感到相思之苦,用的都是比兴的方法。此词所咏新月、红豆、桃穰,既切于情事,又别有生发。写法上用下句进而解释上句,表达女子对爱情的热切追求,保持着乐府民歌的本色。词中用语亦雅俗并行,且兼用六朝乐府的谐音双关的寓意手法,在反复的咏叹中对主人公作了更充分的描写,词情也更加细腻和完整。


名家点评


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闲情集》卷一:“淋漓沉至,后半近纤巧。”  


清代词人许昂霄《词综偶评》:“借物寓意,诗家谓之风人体,又名吴歌格,以下句释上句,古乐府类然。”


近代知名学者、诗人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妍词妙喻,深得六朝短歌遗意,五代词中希见之品。” 

640.webp (1).jpg

作者简介


牛希济:五代词人。生卒年不详。陇西(今甘肃)人。词人牛峤之侄。早年即有文名,遇丧乱,流寓于蜀,依峤而居。后为前蜀主王建所赏识,任起居郎。前蜀后主王衍时,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随前蜀主降于后唐,明宗时拜雍州节度副使。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