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Ι卷(选择题 共44分)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本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2.本卷共11小题,每题4分,共计44分。在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甚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与周王朝 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对此现象解释合 理的是
A.青铜器物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B.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同质化
C.诸侯国的青铜器皆周王所赐 D.是血缘同宗在文化上的体现
2.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 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
A.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 B.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
C.有利于强化官员责任意识 D.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
3.明朝时期,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朱元璋要求由 “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 治”。明朝对言官的选任实行任职回避,且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和曾犯“奸贪罪
名”的人为言官。明朝实行上述举措的本质意图是
A.加强监察队伍的建设 B.为实现吏治清明创造条件
C.培养优秀的监察人才 D.为监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