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中考语文知识点答题技巧整理,为孩子打印收藏!

2024-11-23 07:30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2622人

一、要点概括类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

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二、感想启迪类

1. 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 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 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三、词句品味类

1. 词语品味:

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2. 句子品味: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 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 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 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 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 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四、献策举例类

1.问题献策分类

A.自然环境问题:大气水体污染、生态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等 等

B.社会环境问题:农村城市差别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辍学问题、文明问题等等

2.问题献策举例类解题注意事项

A.看清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

B.所提出的方法措施必须是可行的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忌纸上谈兵空想主义。

C.主张创新

五、句子仿写类

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 语和要替换的词语。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 也就不难了。

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 同的词语,

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我们通过审题 可以知道:

1.要保留“没有… …,可以有… …”

2.可以考虑用” 大地、高山、海洋” 等来替换蓝天。

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 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 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六、语言准确类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 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 等

4 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 性与科学性。

★答题方式:

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 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七、 文段结构类

(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环节并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类解题 模式

1.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

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 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等。

2.概括段意

★答题方式:段意+作用

(二)段落能否删掉或者段落能否调换类的解题模式

1.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不行)

2.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总分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删掉),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 绍事物,调换(删掉)后不合逻辑。

八、修改病句类

(1)用词不当

1、感情色彩不当。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 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 合适,应改为“学习”。)

2、关联词用错。 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 (“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2)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 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 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 人才”。)

3、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 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 动”。)

4、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 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3)成分残缺

1、缺主语。

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 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作用,所以,应删去。)

2、缺宾语。

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 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 语序不当

1、逻辑语序不当。

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 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 过”。)

2、关联词语序不当。

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 的朋友。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 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 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 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 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5)前后矛盾

1、前后不统一。

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 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 去“能否”。)

2、否定多余。

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 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 非”,意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

3、范围不清。

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 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图 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它图 片”。)

(6)重复罗嗦

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 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 个)

(7)表意不明(歧义)

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2.认识了病句的这些基本类型,我们要把握病句修改的基本方法。

(1)检查病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 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 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2)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 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 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 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 词语、颠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份一一 加以改正。

(3)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 (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 序),换(更换其它字词)。不能另造新句。

九、修辞手法作用类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 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 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 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 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 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 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 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 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 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 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 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 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 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 脉络清晰。

7、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 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8、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9、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 …....(作用)论述 了… …(内容).

十、说明方法作用类

1.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2.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 他事物区别开

3.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死 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 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4.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