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赏析

2025-01-18 15:45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0144人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 宋代: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 涟漪:水的波纹。

  •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共十三首,其中联章歌咏颍州西湖景物的共十首。颍州治所汝阴,在今安徽阜阳。北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欧公四十三岁时曾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思颖诗后序》)。二十二年之后,神宗熙宁四年(1071),欧公六十五岁,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归颍州私第居住,果如所愿。颍州西湖在北宋时曾是清澈幽美的。据明代《正德颍州志》卷一:“西湖在州西北二里外。湖长十里,广三里。相传古时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湖南由欧阳文忠公书院基。”欧阳修这一组十首《采桑子》,从内容看非写一时之景。这首词就是这组歌词的第一阕。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这首词上片是说,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音乐的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作者用轻松坦荡的笔调,描绘了在春色怀抱中的西湖。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绿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的在春风中传送。这些乐曲出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这么短短的几笔,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可爱的游春季节的气氛中。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下片是说,无风的水面,光滑的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奇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下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西湖是上下空明,水天一色的,用琉璃来比拟它的滑溜和澄澈,再也贴切不过。“不觉船移”四字,更是语妙天下。正因为春波之滑,所以不待风吹,而船儿已自在的漾去。联系上片的“笙歌处处随”来看,船是不断的在前移动,歌声也就不住的在后随,词人是觉到的,偏说是不觉,就有力地显示了水面琉璃之滑。但船移毕竟不可能不触动水波,于是,下文就提到“微动涟漪”,词人的观察力和艺术构思,可算是细入毫芒。最后,“惊起沙禽掠岸飞”这一动态,划破了境界的宁静,使全幅画面都活泼泼的跳动起来。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 、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