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高考作文学习范本
在很多人的固定印象里,《人民日报》的评论很“正”。但毫不夸张地说,《人民日报》里的各种社论、评论,就是学习高考作文怎么写的上佳素材!
从中,你至少能到五个方面的收获:技法、语言、素材、立意、方向。
一、技法篇:不会讲道理就写不好议论文
写议论文,有些同学习惯于一股脑地堆素材:要么行文被素材给带跑偏了;要么素材和论点脱节,自说自话。至于文章如何展开?如何谋篇布局?更重要的,如何用论证手法阐释观点?这些却被很多同学忽略。
1.行文结构篇
以2018年1月5日《人民日报》时评《支付宝认错说明了什么》为例,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以“立—让—驳”结构行文的文章,也是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常见的一种结构。
【范文01】
支付宝认错说明了什么
信息时代,个人生活史正被大数据这位“史官”精准编纂。然而,精准编纂,也就可以精准掌握。网购的痕迹,总会在第一时间以“同类商品推荐”的镜像方式出现在各种网页,当数据如水银泻地般在平台间共享,营销无比精准,却也让生活透明得让人“细思恐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芝麻服务协议》并不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
客观地说,面向万物互联的未来,数据的广泛共享是无法扭转的历史趋势。平台间互相授权分享消费者信息,实现广告精准推送,既能“互通有无”降低交易成本,也能“投其所好”提升用户体验。然而,便捷不能替代安全。从互联网电信诈骗,到数据库被攻击造成账号密码被盗,因信息泄露酿成的危害早已不是“想象的风险”。潘多拉的魔盒打开容易,合上却太难。退一步说,即使数据分享不可避免,如何分享就成了关键。用户知情与否,有选择权还是没选择权,有着霄壤之别。
这就涉及一个如何保护个人数据权利的问题。尽管事实上,99%的人可能都不会读完一份用户协议,但将选择权交给用户,应是互联网行业的黄金法则。从国际通行的互联网规则看,对于地理位置、敏感信息的共享,必须经个人点头同意,运营商方能开启;对于精准投放的广告等,只要用户选择退出,运营商就不能再出于精准广告目的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换句话说,互联网的产品设计需要“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的安全保护同样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充分尊重用户的隐私权和选择权。
更深层次上说,服务协议是默认打钩还是用户打钩,关系到互联网企业能否慎用“数据权力”。10多年来,尽管网络安全风险一直存在,但是大众心理依然走出了一条从担心“电子钱包里的钱会被偷走”到无所顾忌随手扫码买买买的折线,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互联网大公司更有操守”的朴素想法。但是,当互联网公司大到成为手握10亿级用户的“数据王国”,如何保证它们节制手中的“数据权力”,如何确保企业“数据权力”不凌驾于个人“数据权利”之上,亟待网络安全法之外,有更细致的规则来立界。
互联网数据规则,必须跟得上互联网数字生活。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剑指世界级,所要仰仗的不应仅仅是世界级的用户市场,更应是世界级的互联网伦理与规则。只有当每一个参与主体能发现用户更能尊重用户,能重视网络红利更能重视网络治理,网络强国建设才有更坚实的根基。
【点评】
文章开头亮明观点“《芝麻服务协议》并不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然后进入让步段落“客观地说……”。简要展开后进入驳论,从网络信息泄露的危害、保护个人数据权利、节制互联网公司数据权力,论证监管和约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深化观点,互联网数据规则,必须跟得上互联网数字生活。
在立论扣题之后设计一个“让步段落”再进行驳论,既避免了单一化的论证角度,又避免了观点走向一味强调约束而忽视了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共享的极端立场。
当然,从纯粹行文方便的角度出发,“立-让-驳”的结构使得学生两边都有话可说,不至囿于不证自明的循环论证,同时也避免了“两边都重要”的“和稀泥”论证。
2.论证方法篇
除了文章结构,论证方法也是可以从《人民日报》中学习的一点。除了高中生常见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外,还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以2018年3月26日人民时评《走好改革的平衡木》为例,频频借助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得几组对立统一的论据能够有机结合起来,也使得一个观点能从一组相似的观点中明晰出来。
【范文02】
走好改革的平衡木
追溯历史,从高考恢复以来,我国高考改革就一直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标准与多元之间寻求最恰当的平衡。通过标准化考试确保流程严谨科学,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学校对选才的不同需求及考生的多元差异;作为选拔性考试要体现区分度,但同时也要尽量验证学习效果、体现能力;不但要通过高考满足高校选才的需要,还必须考虑到高考对于整个基础教育的先导作用。
也可以说,随着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原来千军万马要过的“独木桥”,现在更像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木”。区域之间以及省际高等教育资源仍不均衡,在缩小各省高考录取率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兼顾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成为近些年高考改革最难的命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任何一项高考改革的探索性举措,都如同平衡木运动员的动作,必须严谨、细致、公正、科学,方能行稳致远。
作为以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等综合评价为基础进行录取的探索性改革举措,自主选拔旨在打破“唯分数论”的窠臼,改变人才培养千校一面的现状,鼓励更多孩子发展多元特色。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计划”,旨在为更多农村考生提供上大学,尤其是上重点大学的机会,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促进机会公平。几年实践证明,两项探索都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也应看到,依然有个别地区的个别考生铤而走险,提供虚假自主招生申请材料,伪造、变造、篡改、假冒户籍学籍等信息或以其他方式骗取专项计划报考资格,还有个别学校、单位和个人徇私舞弊或协助考生弄虚作假,乃至个别中介机构打着包通过、考前辅导、提供所谓专利论文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和敛财,等等。这些有违诚信的行为虽为个案,却足以影响很多考生的未来命运,不仅严重干扰了正常高招秩序,背离了政策初衷,也伤害到高考整体的公平公正。
高考之所以万众瞩目,是因为它仍是当下促进社会阶层有序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是寒 门学子改变自身命运的最大希望,是守护教育公平及社会公平的重要底线。特别在全国性高考鼓励性加分项目全面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在额度和项目上都日益规范的今天,以高校自主选拔和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计划”为代表的多元探索能否公平推进,更是备受瞩目。简言之,这将直接关乎教育公平的基石能否筑牢,社会公平正义能否得以捍卫。
之所以常说“改革不止步”,就是因为我们的时代在不断前进,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制度的调整,要收到真正的效果或者把握全新的问题,有赖于政府、社会、家庭、考生都不折不扣地执行。公平正义是教育的价值基石,而只有用诚信筑牢改革基础,才能保证高考公平建设在正确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点评】
文章开篇即对高考承担的不同功能进行对比,对比的结果是,高考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现在更像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木”);最难的问题不是提高各地录取率(而是“如何更好地兼顾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
当然,这篇文章除了对比论证的展开方式,从文章的结构、句子的功能、语言的风格、立意的深度,都是值得一个句号一个句号去细细研读的。
二、内容篇:文风、素材和观点的全面积累
有些同学常说,不知道自己的议论文该走什么文风——是该像散文一样追求文采?还是就事论事、据实说理,旨在阐明观点?对一部分题目来说,在素材/事例引用、观点表达、深化和升华部分,同样可以兼顾文采。
标题方面,比如2月28日人民日报点评央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的《作百般新曲,唱千年词章》,四字短语和骈句的运用,使得文风声律和谐,读来赏心悦目。即便是不适合追求文风绮丽的作文题目,语言的精准利落,没有歧义,不拖泥带水,同样可以令文章增色。
而一些恰到好处的论据,无论是数据、事例还是名人名言,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积累。
至于观点和立意,人民日报上的评论文章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兼顾了主流价值观、思想深度和浅显易懂的阅读材料。
2017年12月21日人民论坛《“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从李大钊的名言出发,谈到今天青年人面临的现状:
社会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企,一些青年人,或是被房子、车子、票子等压得喘不过气来,常感喟人生与梦想之间的“断层”;或是被富足生活、安定环境麻醉了精神,变得满足现状、安于享乐、不思进取;或是被“失意人的牢骚话、悲观者的厌世谈、讽刺家的夸张语”干扰,消解了奋斗的意志、向上的劲头。青春并非完全由年龄来界定,如果思想守旧、精神困顿、心灵迷失,即便年纪轻轻,也可能暮气沉沉。倘如此,又怎能燃旺生命之火,成就不凡人生?
2018年1月19日人民论坛《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不仅关注到农村婚丧嫁娶的大操大办之风,还关注到乡土社会对人情往来的重视。反对大操大办之风不应当一刀切,而要兼顾好人情与传统。凡此种种,都是值得推敲和争鸣、再思考和再领会的阅读材料。
更进一步,从近些年高考作文的命卷趋势,无论是否涉及时事热点,其背后折射出的时代底色,也可从中直接或间接地管窥一二。在这个意义上,《人民日报》无疑是非常合适的阅读材料。
三、如何活读活用人民日报评论文章
1.如果你纯粹从研究写作技法的角度出发,可以选择几篇你觉得写得不错的文章进行精读:
首先,从整篇文章下手,务必精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其次,逐段概括段落大意,思考作者如何谋划整篇文章。
最后,逐句分析每个句子在段落和文章中扮演的功能,思考作者是如何衔接和展开的?假设自己是作者,从某个句号开始往下写,你会怎么构思?
按此方法,完全吸收作者谋篇布局和展开论证的技巧。几篇下来,绰绰有余。
2.如果你从积累素材和观点的角度出发,在阅读过程中反复推敲和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文中的观点/例证,和哪些其他观点/例证相似。是完全一致?还是有细微但本质的区别?
第二、文中的观点,是否在一些情况下就是不成立的。如果是,那么其中的区别是什么?
第三、文中的观点,最终指向了哪个根本问题?这些根本问题又能引申出哪些现象和问题?
【范文评析】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标题就是论点,醒目直观)
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从现实引出反面话题:不耐烦)
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用排比的修辞,列举现实中的种种不耐烦,文辞气势恢弘,一气呵成最后总结:本质是没耐心。由事例现象到本质)
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解释耐心的含义,顺势提出中心论点:耐心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引证法)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引证法)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分论点1、耐心成就意志之美)
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引经据典,古代句子)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引用现代作家的作品)“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剖析道理)(分论点2、耐心成就过程之美)
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事例论证)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引证法)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道理剖析)(分论点3、耐心成就成功之美)
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总结全文,呼应论点,使用排比的整句,增强文势,提出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