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和影响

2024-11-23 11:20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498人

1945年8月, 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 这一行动对于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 提前结束战争, 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于其在远东战略中的地位, 特别是在苏联对华政策中的作用, 亦是不能忽视的。

微信图片_20190629215002.jpg

一、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之一:美英等国要求

在反法西斯同盟的重创下, 德意都相继战败。而在中国战场上, 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致使日本不得不一再改变其对华的政策, 加上美国对太平洋海域的牢牢控制使得日本陷于困境。尽管在这样的情况下, 日本的军事力量仍然不能小觑, 尤其是关东军有约70万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虽已可预见, 但仍不易, 要在短期内战胜日本, 还相当困难。按照美国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保守估计, 在德国投降后, 至少还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彻底战胜日本, 外援如果单纯指望美国政府, 那么美国必须要为此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 (1)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更是指出:“在日本本土使日本投降, 估计要牺牲50万美国人的生命。但如果采取苏联在美军对日本登陆作战之前, 率先在中国的满洲地区对日宣战的作战策略, 美国政府将可以避免50万人的损失。” 同时美国也担心, 在打败日本、结束二战, 实现自己的世界霸主目标的过程中, 苏联会成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因而, 美国政府再三要求苏联政府参加对日作战。另一方面, 美国在远东问题上对苏联的要求并不在于苏联是否参战, 而在于是否能够尽早参战。减少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人员伤亡, 这才是美国希望苏联尽早参战的根本动因。不难发现, 美国总统和政府其实也是出于未来的政治战略考虑的, 罗斯福看得很清楚, 斯大林未来在远东定会有所作为, 那么为了限制战后苏联势力在远东的扩张, 美国也定要催促苏联早日参战, 这也是美国政府不惜牺牲中国利益多次和苏联交涉密谈更深层次的原因。英国同样如此, 丘吉尔也希望苏联能及早出兵尽快结束战争, 得到它作为战胜国该有的利益。何况, 远东对于美英来说并不重要, 牺牲远东, 从而削弱苏联在欧洲的力量才是长远打算。

而作为事件的重要一方——中国, 当时的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也绞尽脑汁希望把苏联拉入对日冲突中。但是当时的斯大林是拒绝的, 甚至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中国政府建议中、美、苏同时对日宣战, 斯大林在对蒋介石的复电中仍表示:“我再一次真诚地希望阁下不要强求苏联立即对日宣战。” 那么苏联究竟在打着怎样的算盘呢?

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之二:苏联国家利益至上

的确, 从表面上看,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目标是消灭日本关东军, 与中、美、英等同盟国一道, 彻底摧毁日本的军事力量, 早日结束战争, 实现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然而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苏联一直以来都从未放弃过远东这块战略要地, 可以说苏联答应出兵对日宣战, 是它的长远规划, 也是它实现战后远东外交战略的一个开始, 更是实现苏联在远东权益的既定方针。而苏联的这一计划与沙皇俄国的远东战略是不谋而合的, 我们都知道沙皇俄国的势力早就渗透到了中国东北三省了, 只不过1904-1905年爆发了以东北为战场的日俄战争, 意外的是沙皇俄国战败了, 自然也就丧失了其在远东的利益, 这一耻辱苏联人民不会忘记。斯大林曾愤懑不平地说:“这一失败给我们留下了痛苦的回忆, 给我们的国家留下了污点。我国人民相信击溃日本、洗血污点的时间将会到来。我国人民, 老一代的人们, 等待这一天已经有40年了。” (2) 这也可以看出苏联是绝不会放弃沙皇俄国在远东传统的利益的, 一方面是为了洗刷沙皇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所遭受到的耻辱, 另一方面, 苏联也计划着重新恢复它在远东的既得利益。因此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前就已经透风给美国, 明确表示他对远东的利益的不放弃, 这一点在雅尔塔会议前的德黑兰会议上就有所体现。

1943年11月28日, 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 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会晤, 即德黑兰会议。在会议过程中, 斯大林公开地正式承诺将出兵对日本作战。斯大林表示, 德国投降后, 苏联“就有可能把必要的增援部队调到西伯利亚, 然后我们将联合起来打击日军。” (3) 他转而问美英两国首脑:“你们在远东能为苏联做些什么?”丘吉尔问:“苏联对远东不冻港问题感到兴趣吧?”斯大林说:“苏联人当然有自己的看法, 等到苏联人参加远东战争时, 再提出这个问题或许更好一些。”罗斯福则表示:“自由港的主张也可以适用于远东, 大连就有这种可能性。” (4) 从他们的对白中, 丘吉尔和罗斯福明显早就明白斯大林的想法和想要得到的利益, 为了催促苏联尽快参战, 美英其实已经做好了答应斯大林要求的准备, 而这一切是以牺牲中国利益为前提的, 当然这些都是秘密进行的。会议结束后, 美英苏三国首脑围绕着对日本作战和苏联的附加条件内容, 进行了一系列秘密多边和双边活动, 而这一切活动都是背着中国进行的, 紧接着的雅尔塔会议更是进一步让苏联见不得光的“愿望”得逞了。

1945年2月4日至11日, 一个划时代的会议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举行。这是苏、美、英三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举行的一次重要的会议, 包括八次首脑全体会议、四次工作餐、多次外长会议。斯大林目的很明确, 前文已经提及了, 要苏联出兵参战可以, 只要答应他提出的条件即可;罗斯福的目的也很清晰, 就是准备把斯大林在德黑兰讲出的条件应允下来, 好让苏联尽快参战;丘吉尔的目的更纯粹, 只要苏联参战什么都可以商量。而这次会议交涉更多的是美苏两方, 可以说《雅尔塔协定》主推者就是美苏, 英国没有不同意见很快就签字同意了。苏联能得到的具体利益有: (1) 维持外蒙古 (蒙古人民共和国) 现状。 (2) 恢复1904年日本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原属俄国的各项权利, 即:将库页岛南部及其全部毗连岛屿归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 并保证苏联在这个港口的优惠权益, 恢复租借旅顺港为苏联海军基地;设立中苏合营公司, 对通往大连的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进行共管, 并保证苏联的优惠权益, 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3) 千岛群岛交给苏联。

《雅尔塔协定》上所罗列的条件将苏联的想法公开化, 可以说, 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战略目标不只是摧毁日本的军事力量以报仇, 当然也不仅仅是同盟国的邀约, 更多的是出于苏联自身至高无上的利益要求。苏联的目的就是要恢复其在远东的利益, 尤其是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所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根本就是必然的结果。而美英方面出于自身考虑也不得不做出让步, 于是中国就成了不容提出反对意见的接受者。美国政府表示将支持雅尔塔协定, 1945年8月14日, 中苏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共有八项条款, 条约规定:中苏两国将协同对日作战, 直至获得最后胜利;非经彼此同意, 不单独与任何未明白放弃一切侵略企图的任何日本政府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在对日作战终止以后, 缔约国双方共同采取其力所能及的一切措施, 使日本无再事侵略及破坏和平之可能。彼此给予一切军事及其他援助与支持;不缔结或参加反对对方的同盟或集团。苏联的要求得到满足。然而更具嘲讽的是, 苏联在远东作战的对象是日本, 但最终它在远东所要谋取的利益和最后获得的利益都是在中国。苏联的理由很简单, 只要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打败日本关东军, 将日本关东军逐出东北, 那么在东北有发言权的就剩下苏联自身了。苏联就像是在布一盘棋局, 而主要棋子就是中国和美国。美国出于自身的考虑也认为既然事实已经如此, 已经无法阻止苏联势力在远东的渗透, 那么倒不如让中苏互相牵制, 一方面利用中国遏制苏联在远东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牺牲中国来满足苏联, 将苏联在远东的影响尽可能的降低。总而言之, 苏联自身利益和美国自身利益永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而中国则是这些所谓的大国权衡下的筹码,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抗衡的资本。

三、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影响

第一, 对苏联自身而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前面已经分析了它的原因, 也可以看到苏联出兵既不单单是美英催促的结果, 也不仅仅是中国求援的结果, 而是自身至高无上的利益驱使。当然苏联出兵的结果也自然达到了它出兵的目的, 甚至获得了远比计划想要的更多的利益。在苏联出兵东北的具体时间还没谈定时, 国民政府派宋子文与斯大林谈判商讨过, 但是显然苏联的胃口比想象中的大得多, 这些在之后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可以看到, 而中国代表团对此不得不让步, 通过一系列的谈判, 最终苏联也实现了其在远东的政治目标。所以事实上战后苏联在远东获得的势力和利益, 不仅全部恢复了沙皇俄国40年前所失去的, 而且远远超出了《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规定。同时, 苏联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比它在欧洲战场付出的要小得多。具体来说苏联出兵东北, 获得了以下利益:关于外蒙古:由当地公民投票决定是否独立。关于大连和旅顺:大连市行政归中国, 大连港由中苏共管, 苏方担任最高职务;旅顺市行政归中国, 但人事任命须经苏方同意, 旅顺港由中苏共管, 苏方担任最高职务, 范围还包括港区附近陆地和海域。关于中东和南满铁路:合称中国长春铁路, 所有权和经营权对中苏共同所有, 铁路局长由苏方担任。上述港口和铁路租用期限均为30年。 (2)

第二, 对中国而言: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有助于加速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1945年, 苏联在攻克柏林后的5月到8月这三个月内, 从欧洲战场迅速向远东地区转运了大量的军需物资, 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大运兵, 近60万的兵力、2万余门火炮、5千余辆坦克以及3千余架飞机, 并且没有让日军察觉, 除此之外, 还部署了阿穆尔河分舰队以及太平洋舰队严阵以待, 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1) 在中国默认了《雅尔塔协定》的情况下, 斯大林考虑到日本关东军毕竟是日军的一支劲旅, 因而他派出了苏军高级将领, 包括华西列夫斯基 (2) 、麦列茨科夫 (3) 和马利诺夫斯基 (4) 三位元帅。于是,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 苏联一百五十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 在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 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曾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 在苏军的打击下灰飞烟灭。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迅速击溃长期盘踞在我国东北的关东军起着重要作用, 对日本政府正式签署停战协议有着助推器作用, 为全面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1945年8月15日日军正式投降, 次年5月苏联红军依照斯大林命令, 逐步撤回本国境内。

毛泽东也曾肯定“苏军的参战, 决定了日本的投降, 中国的时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5) 苏联出兵东北也为阻挡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和中共建立东北根据地起着客观的促进作用。1945年10月底, 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正式挂牌成立, 中共在东北三省的实际武装力量达到27.4万人。此间, 中共派遣的先遣部队和当地的抗联部队相互合作, 共同对日军的残余势力进行有力的打击。而苏军在这期间一直是帮助中共的角色, 因而客观上为促进人民军队的快速发展壮大以及中共在东北各处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再者,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为日后中国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 帮助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革命根据地。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加速日本投降后, 国民党的兵力集中在中国的西南和西北地区, 接管东北的条件处于不利地位, 美国又趁此机会, 把在华的美军调往东北沿海城市, 但是苏联红军的军事实力还是让美国在东北的行动不得不谨慎。因此, 出于大局考虑, 美国没有进入东北干涉中国革命的发展。苏联帮助中国共产党占领东北, 苏军驻扎东北时, 尽管与国民党签订了中苏条约, 但实际上苏联军队开进东北以后, 并没有认真履行对国民党政府所作的承诺, 导致国民党在东北的行政接收和军事接收遇到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苏联也是间接帮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进入东北, 并接收东北。苏联在撤出之前, 把大量缴械来的武器和物资给予中国共产党。据苏联材料, 苏军向中共提供的日本关东军武器有步枪约70万支, 机枪约12000-14000挺, 各种炮约为4000门, 坦克约600辆, 汽车约2000多辆, 另有弹药库67座, 800余架飞机和炮艇若干。另外, 苏军HIA提供过一定数量的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部分苏联制造的武器。这批武器和物资确实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实力。苏军撤出东北后, 帮助中国共产党占领了东北的重大城市, 为日后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利帮助。

第四,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5年4月, 日本新上台的铃木内阁经过对日本国内经济的细致调查, 意识到日本无力继续进行战争。日本政府明知面临绝境却仍不立即投降, 还侥幸地抱着一线希望。当时, 虽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 在中国战场也陷入困境, 但在与苏联接壤的北方战线上却相对安稳, 这无疑使日本政府和军阀感到安慰。当时日本政府认为, 苏联可能为了战后与美国对抗而对日本保持中立到底, 甚至还能为日本讲情。只要苏联保持中立, 日本就有回旋的余地。另一方面, 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一直被日本视为连接亚洲的桥梁和补给的基地。北部同苏联无事, 证明日本还没有被包围, 日本军阀认为还有一定的资本可以和美、英讨价还价。8月6日, 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 日本政府仍不愿投降, 还寄希望于8月8日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的会谈结果。由此看来, 日本政府的确把苏联当作最后的希望来挽救自己。8月9日苏联突然对日宣战和出兵东北, 毫无疑问对日本帝国主义是毁灭性的打击, 日本政府的最后希望也破灭了, 8月15日, 他们只有选择投降 (1)

在看到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外, 也应看到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首先, 前面已经提到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一直都不是无条件的。《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所涉及的条件无不显示了苏联的自私自利, 是毫不客气地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苏联当时是乘人之危的, 致使东北三省深深地烙下了苏联的印记。而且日本投降后八个月, 即1946年5月2日, 苏联才从满洲撤军。当时国民党政府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945年8月24日生效) 附件规定, 苏联‘最晚在日本投降后三个月内将完全撤出满洲’” (2) 显然苏联是违背了条约规定的。苏联拖着不撤是有目的的, 它在满洲所获得的权益和所处的地位几乎与日俄战争前的沙皇俄国相同, 它要安排好既得利益再撤。

其次, 苏联强行毁了中国东北的工矿业, 并把东北的大量钢铁和煤炭资产运回苏联。苏军的这种行为对中国造成巨大损失。关于“战利品”, 苏联方面也是迟迟不肯交付中方。早在中苏谈判时, 斯大林对“战利品”问题曾表露:“苏联进军中国东北地区以后, 包括部分日本企业股份在内的日本资产, 应视作红军占领区苏方的战利品。” (3) 日本投降后, 国民党政府王世杰曾向美苏郑重说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产业作为赔偿的一部分。当时美苏并没有反对, 然而, 当苏联占领中国东北后, 从9月初就开始运走从满洲工矿企业挑出来的机械设备。 (4) 苏联之所以这么做, 无非就是认为这些日资战利品对于战后苏联的经济建设十分重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苏联经济是遭受重创的, 战后修复经济是首要任务, 而“捡来的大便宜”它又怎会轻易放过。因此索要“战争赔偿”和掠夺“战利品”就成了最佳选择。再者, 苏联也考虑到远东的长远安全利益, 毕竟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 苏联在东北问题上就一直心存芥蒂。

重新审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无论怎么说, 其动机都不是那么简单的。《雅尔塔协定》带着浓浓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于苏联而言是完美的, 于中国而言是耻辱的。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一方面出于美英等国的要求, 另一方面出于苏联自身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原则。而最后的结果也显示苏联既得到自身想要的利益, 又得到在国际上的更高地位。但不管苏联出于何种原因出兵中国东北, 它的确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以及提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终也推动了中国东北的解放。因此, 对待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和影响我们都应辩证地看待。历史警示我们, 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提高在国际平台的话语权, 担起大国责任, 是我们永恒的目标与责任。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