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是表现文章主题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学会关注生活观察身边事件,你会发现,普通的事件折射着不普通的生活哲理。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写到:“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他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了一个世界。”
那么,我们在写作文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到以小见大,借助寻常事件来表现观点,从而更好的表现文章主题呢?笔者尝试着从四个角度做一点分析,以望给同学些许启示。
一、以小事见大
选择生活时间,借以凸显人物情感。台湾作家张晓枫《买橘子的两种方法》就是以小事见大的一种典范。文中说到,同是买橘子,作者买回的是带枝叶的橘子,而公公买回家的却是光溜溜的橘子。
在寻常事件,作者却看到公公朴实而真诚地人格:“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困边缘挣扎出来的,对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到多一枚橘子,实在是开心之极的事。他把这‘买橘秘笈’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暗示我以持家之道。公公平时待人很宽厚,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而我最终是“悄悄地把自己买的带叶橘子拎进自己的卧房”。“我”的举动,“我”的宽容,来自善解人意,然而善解人意则是由于“我”善于换位思考。
二、 以小物见大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评价屈原的《离骚》:“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其意思是,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他的旨趣却是极大的。简而言之,以小物见大,指的是通过对小小物体的描述,看到人生的哲理。
刘燕敏的《一棵核桃树》中说自家荒芜的菜地里突然长了棵树,儿子根据爷爷家是枣树,猜测自己家的也是枣树;农校的朋友,审视之后说是李子树;乡下来的父亲,自信地说是樱桃树。而最终却是一棵核桃树。
对此树的认知过程,在文章结尾处,作者由物及人,以核桃树这一“小物”见出大道理:“有时我想……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你。”
四、以小细节见大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细节,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的具体描绘,是对情节发展中某一细微过程的象展示。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买橘子的事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年迈的父亲亲力亲为给青年力壮的儿子买橘子,那努力翻越月台的背影,凸显深深的父爱,深深的感动着“我”。
【拓展训练】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如果写一篇反映国家发展或我市发展的文章“从小事看变化”,请问可以从哪些角度构思?
【构思导引】
“从小事看变化”这题目旗帜鲜明的告诉我们,要写身边小事,借以凸显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幸福与温馨,为此,在构思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家用电器,以前是电灯电话电视机,都是家庭的奢侈之物,而今天往年高档奢侈令人仰视的电脑都进入寻常百姓家;
2、信息通讯,往年是鸿雁传书,靠信辗转传递着亲情与温馨,而如今手机成了寻常物,中学生用手机都见怪不惊,父辈的手抄写信,如今成了手机短信。
3、交通出行,三十年前凭票购买自行车代步都是一种奢望,而现在的私家车进入乡村也是见怪不惊了。
4、穿着打扮,父辈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家人清一色的蓝咔叽布或黑土布,如今是“轮流”成了“潮流”,街巷卖的都是韩版服饰或是紧跟世界潮流的品牌。
无论选择哪个角度,只要在事件的刻画上细致入微,语言精练,文末点题升华到位,相信每个人都是有话可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