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叙文的八种技法,助你笔下人物栩栩如生(3)

2024-11-23 15:47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092人

对比描述法

技巧点拨

对比描述法是人物描写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通过人与人之间某一方面或全方位的对比、衬托来突出人物鲜明个性的一种写人方法。用对比描述法刻画人物,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美,可以使塑造的人物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物的独特性格。

对比的具体方面是相当丰富的。从对比物的内容和横向联系来看,有人物对比、事理对比、场景对比等;从对比物的变化和纵向发展来看,有前后对比、逐层对比(在多层对比中逐步深化文章中心)等;从对比物的性质来看,又有长与短、大与小、红与黑、急与缓、美与丑、善与恶等的对比。因此,对比是一种运用得非常广泛的手法。进行对比描述,须注意以下三点:

(1)对比描述要能突出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成功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往往是做得很好的。比如,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对一条狗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好几次变化,从“疯狗”到“名贵的狗”,再到“野狗”,再到“怪伶俐的小狗”,又到“下贱胚子”,最后到“娇贵的动物”。作者在逐层深入的对比中,通过奥楚蔑洛夫对一条狗的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的态度的变化,有力地突出了他善于察言观色的这一性格特征,使人们读后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奥楚蔑洛夫——变色龙也就因此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2)对比描述要能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写作手法的选用是从中心的表现出发的,对比描述法用得好对中心的表现是很有力的。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淫雨霏霏”的岳阳楼之观,与“春秋景明”的岳阳楼之观形成了鲜明的景物对比,这一雨一晴、一暗一明、一险一夷、一媸一妍、一悲一喜的对比描述,为后面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情的抒发,即为中心的表达作了有力地铺垫。

(3)对比描述要注意多角度地设置对比点。由于客观事物的对立性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文章中,要尽可能地围绕中心多设置对比点,使文章的层次和中心逐步深化。比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作者从几个方面安排了对比点:“国家大事”与“一件小事”;“我”与“车夫”对“老女人”的不同态度;“子曰诗云”与“一件小事”;“我”对“车夫”和“老女人”的前后看法。这些对比点,有力地说明了“车夫”人格的伟大和“一件小事”对“我”的深远影响及其在“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军阀们的“文治武功”也作了极微妙的讽刺。

范例导引

新年枞树①

为什么我的心情这么坏?为什么我全身无力,疲惫不堪?昨天喝过了头?还是由于昨天的废话连篇,心绪还在不安?

我的老天爷呀,老天爷!大家聚在一起迎接新年,就该开心作乐,撒疯发狂,就该像香槟酒那样狂涌!正常的人都是这样迎接这个一年一度的最美好的节日的。可是我们却对我们俄罗斯的乱七八糟不成体统的现象发了一夜的高深莫测的牢骚。假使发发牢骚能有点什么好处,那也算好;假使能使我们自己的公民责任感再一次得到磨砺,能在来年里增添勇气豪情那倒也罢了。然而实际上又是怎样呢?大家谈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一件比一件更令人厌恶——我们谈到了官僚主义独断专行,谈到了贪污受贿营私舞弊,但是没有丝毫的反对和抗议声,没有听到一句愤慨的呐喊声。大家都习以为常了,都容忍妥协了。可怕就可怕在当时聚在桌旁的人并非等闲之辈。是些什么人呢?有著名的导演,大名鼎鼎的演员、画家,还有作家。总之,都是些通常被誉为导师、精神牧师的人。

我浑身无力,疲惫不堪地在床上躺了很久很久。昨天聚会的情景在脑子里一次又一次地翻腾着,我那忧郁的目光环视着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光滑的餐具橱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晶玻璃器皿,还有我出国时带回来的一些穿着民族服装、衣着讲究的淑女雕像……

咦,新年枞树在哪儿呢?妻子和侄女通常都是在元旦除夕夜里给我送到房间里来的,鲜灵灵的,还冒着寒气,几乎是不加任何的修饰,完全是一副天然的姿容;到了次日清晨,满房间都是它散发出来的林间的馥郁清香。

原来是因为这个缘故,今天我还没有过节的心情啊。我对自己心绪不佳的原因作了新的解释:家里没有新年枞树。昨天,妻子和侄女在城里奔波了两个小时也没弄到。没有枞树还算什么新年呢?

前室里响起了门铃声,想必是邮件来了。

果然不错。从那“斯”和“师”不分的发音和气喘吁吁的说话声音,我听出来是邮递员奥丽娅。奥丽娅向我妻子祝贺新年,我妻子也向她表示了祝贺。后来,听她们继续谈话我才明白了,妻子想送她十个卢布,算是对她辛辛苦苦的工作略表谢意,因为我家的信件特别多,有时候奥丽娅一天要来五六次。“不,不。”我又听见那急促的“斯”“师”不分的发音,“这是我的工作,干工作是有薪金的。您这是在羞辱我……”

羞辱?这是在羞辱她?上帝呀,干这种苦役般的工作,一个月挣那么八十来个卢布,整天背着特重的邮包,出东家进西家,上楼下楼,可还说“您这是在羞辱我”……

我连忙跑过去给妻子帮腔。只见,那位我早已很熟悉、不很年轻的姑娘围着一块厚厚的头巾,兔毛皮领已经磨损,脚上一双旧的“罗马尼亚姑娘”式的呢面鞋,鞋面上没有那种齿状的饰物。为什么没有,不用猜就知道:用她那几块钱是讲不了什么排场的。

我就和妻子两个人一起劝说奥丽娅接受我们送的礼。可她还是说:“不,不。”

我又加上了五个卢布,这回或许容易说通了?

“您这是在羞辱我!”奥丽娅又这样说。口气十分坚定,毫无商量的余地,但是从声音里可以听得出她在强忍着眼泪。

我望着她那双安详的灰蓝色的大眼睛,忽然一下子明白了:我确实是在羞辱她。我企图夺走她那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劳动者的正直和廉洁。

我感到羞愧,羞愧地落下了眼泪。但是就在这时,一缕阳光涌进了我的心房。

我家的节日开始了。

([前苏联]费·亚·阿勃拉莫夫著 刁传基译)

【注释】①新年枞树:相当于西方的圣诞树。

秘诀解读

这篇小说的构思、布局非常巧妙。首先是赋予“新年枞树”以特殊的含义,它“鲜灵灵的,还冒着寒气,几乎是不加任何的修饰,完全是一副天然的姿容”,而长着一双“安详的灰蓝色的大眼睛”的奥丽娅,就是我的“新年枞树”——有了她,才是新年的开始。其次,作者开篇便以一连串的问号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从而好奇地顺着作者的情感而起伏。再次,作者在前半部分反复渲染自己的不快,为奥丽娅的出场进行铺垫。

在巧妙的构思、布局中,本文最有特点的当属对比。首先是人物对比,前半部分写的是被人们誉为导师、精神牧师的大人物,有著名的导演、演员、画家、作家;后半部分写的是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小人物:邮递员。大人物空谈,小人物实干。大人物精神空虚,小人物内心充实。其次是心情对比,前半部分,“我”心情很坏;后半部分,“一缕阳光涌进了我的心房”。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看到了如新年枞树般的奥丽娅闪烁出夺目的人性光彩。

衬托描述法

技巧点拨

衬托描述法是人物描写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就是利用事物之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甲物为陪衬来突出乙物的一种写作手法。俗话说:“牡丹虽好,也需绿叶扶持。”有了绿叶的衬托,牡丹花才显得更加鲜艳夺目。成功地运用衬托手法,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法分为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两种。

正面衬托,就是用与所写对象相似或相近的人或物来从正面衬垫烘托所写对象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就是运用其他事物与要突出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特点或不同情况,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的写作方法。与正衬相比,反衬更能突出和表现主体,使其更鲜明,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鲁迅先生在刻画藤野先生时,就通过正面烘托和反面衬托来突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鲁迅先生写他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他的食宿操心,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这是从正面来衬托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这朵“鲜花”,有了“绿叶”即这几个职员的衬托,更加的光彩照人。“匿名信事件”,日本“爱国青年”,这些受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他们对藤野先生无私关爱和热忱鼓励鲁迅极端地妒忌和不满。他们对我“寻衅”,怀疑我的考试成绩,托辞检查我的讲义,看是不是藤野先生漏了题,极大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这些有着民族偏见的“爱国青年”,从反面衬托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范例导引

明湖居听书

及至回店,已有九点钟的光景,赶忙吃了饭,走到明湖居,才不过十点钟时候。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哪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看了不觉有些好笑。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到了十一点钟,只见门口轿子渐渐拥挤,许多官员都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进来。不到十二点钟,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不断还有人来,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这一群人来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儿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儿的多。高谈阔论,说笑自如。这十几张桌子外,看来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读书人的样子,大家都嘁嘁喳喳的在那里说闲话。因为人太多了,所以说的什么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到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锉锉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她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她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她们的调儿呢?就是窑子里的姑娘,也人人都学,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她十分里的一分的。”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她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她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她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节选自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

秘诀解读

本选段的中心是描述说书艺人白妞精湛绝伦的说书技艺。刘鹗以其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精巧厚实的铺垫,把一个民间说书艺人烘托成艺苑的一朵奇葩。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作者在白妞出场之前,利用各类衬托为其造足了声势。

首先作者介绍说书场之大:有几百张桌子,却是座无虚席。再说听书人之多,来晚的人从袖子里送看座的二百个钱,才得一条凳“在人缝里坐下”,再晚者只好从“夹缝”里坐下,可见其拥挤之状,凸显了白妞说书艺术对听众的吸引力。再看作者对听书人到场时间的描述,以老残看来,十二点的书,九点吃饭,十点到书场已是很早,却只见书场已人满为患;十点半连“抚院”等官员也已到了,十一点正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一语就体现了这种拥挤。再者听书人的身份,作者特意指出,听书的有官员、生意人、读书人和普通市民。这一笔看似无奇,细细品来,却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白妞的说书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前来听书,足见其说书艺术的无比魅力;也可见白妞的说书雅俗共赏:既可下里巴人,也可阳春白雪。

作者还通过两个说书艺人来正面衬托白妞的说书艺术。首先出场的是一个丑陋的琴师,听众的失望从闹哄之中可见一斑。而琴师的几声调弦却也引来了几多掌声——琴师技艺非同一般。而琴师只是一个配角啊!真正的说书人——黑妞出场了,但作者从老残的角度看并不知此人不是白妞,但听乐声如新莺出谷,如乳燕归巢,“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哪知那并非白妞,“黑妞的好处人说的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

在层层衬托之下,读者终于等来了白妞的说书。此一段描写,作者调动多种语言手段驾轻就熟,信笔写来,其铺垫之势,设悬之招,让读者心神随之而动,其对音乐的描写令人荡气回肠,心旷神怡。

虚实相生法

技巧点拨

虚实相生法,是指把直接的具体有形的描写与间接的虚幻无形的描写结合使用的写作方法。叙事散文、抒情散文都常常借助“虚实相生”的手法。虚写,即文中真切的抒情、恰当的议论、巧妙的联想、入微的心理刻画等;实写,即生动、形象的描写,客观、具体的叙述。实写是叙事写人之作的主体,是一文之“本”;虚写既可以补充、丰富文章的表达,又有助于提升文章境界,从而彰显、深化主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只有虚写与实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相辅相成,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艺术上的“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眼见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既然是相对的,就可以通过某一面,生成与之相对的另一面。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书堂站战斗、马玉祥火中救小孩、吃雪战士一席谈是实写,而每个故事后作者由此生发的议论抒情即为虚写;当然,全文也可视为首尾是虚写,中间为实写。没有实写,虚写无触发点和着落点;没有虚写,感情不能升华,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能得以体现。二者紧密结合,诚如古人所言:“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运用虚实相生法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虚写以实写为基础。要在扎实的实写的前提下进行虚写,否则容易变成无病呻吟;二是虚写要略,实写要详。否则平分秋色,易给人泛泛之感;三是虚实互化时要注意它们的相通处,否则生硬不自然。

范例导引

收 获

秋天的田野是一幅浑金璞玉的画,无需浓抹,无需淡妆。它虽朴实无华,但很美。高昂的向日葵是秋天金色的笑脸,摇曳的芦花是秋天欢乐的情怀,金色的稻子是父辈立体的夙愿。

收获季节,天高云淡,我回来了。我从屋檐下取下那把雪亮的弯镰,把腰弯成父亲的姿势,把镰刀挥成母亲的麻利,收获着黄金一样的果实。秋天的田野,是一腔火热的激情。那浓浓的稻香呀,驱散了我所有的疲惫。

“辛勤的汗水是它最明媚的诗眼”。

收获的季节,父亲的背弯成一帧壮美的画,我看到了岁月毫不留情地在他的额头上刻下的皱纹,父亲额头上晶亮的汗珠诠释着收获与付出之间简单而不容置疑的真理。

收获的季节,母亲的脸笑成一朵盛开的菊花,这是最令她欣慰的日子。收获的季节,我有太多的感慨。踏着朴实的大地,我不会徒发感慨要求得到空洞的繁华。收获的季节,父母用实际行动教会我在真实的田野上播下种子,浇灌、耕耘后,才会有收获。

我和父亲并肩走在田垄上。天上有大雁飞过,它们有金色的收获吗?我陷入了深思。父亲慈爱的微笑给了我最好的回答。我大彻大悟。

我很快要回学校了。父亲用粗糙的大手拍了拍我的肩膀。“爸,相信女儿,这个季节,你收获的不仅是稻子。”我对父亲说道,说出的每一个字在我的心头里掷地有声。

这个季节,我收获了很多:家乡凉爽的秋风,颗粒饱满的稻谷,父母用爱的经纬纺织的希望,还有关于生活的深深浅浅的道理。我一定要用金色的微笑去回报秋天,回报一个天高云淡、有大雁飞过的季节……

(佚 名)

秘诀解读

本文在虚实结合方面做得较好。实写的是叙述和描写,如:“收获季节,天高云淡,我回来了,我从屋檐下取下那把雪亮的弯镰,把腰弯成父亲的姿势,把镰刀挥成母亲的麻利,收获着黄金一样的果实。”“父亲的背弯成一帧壮美的画,我看到了岁月毫不留情地在他的额头上刻下的皱纹。”“我很快要回学校了。父亲用粗糙的大手拍了拍我的肩膀。‘爸,相信女儿,这个季节,你收获的不仅是稻子。’我对父亲说道,说出的每一个字在我的心头里掷地有声。”

虚写的是议论和抒情,如:“辛勤的汗水是它最明媚的诗眼。”“这个季节,我收获了很多:家乡凉爽的秋风,颗粒饱满的稻谷,父母用爱的经纬纺织的希望,还有关于生活的深深浅浅的道理。我一定要用金色的微笑去回报秋天,回报一个天高云淡、有大雁飞过的季节……”

有的地方作者化实为虚,如:“高昂的向日葵是秋天金色的笑脸,摇曳的芦花是秋天欢乐的情怀,金色的稻子是父辈立体的夙愿。”有的地方作者又化虚为实,如:“父亲额头上晶亮的汗珠诠释着收获与付出之间简单而不容置疑的真理。”“收获的季节,父母用实际行动教会我在真实的田野上播下种子,浇灌、耕耘后,才会有收获。”有的地方简直分不清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如:“秋天的田野是一幅浑金璞玉的画,无需浓抹,无需淡妆。”“秋天的田野,是一腔火热的激情。那浓浓的稻香呀,驱散了我所有的疲惫。”正是作者虚实结合,巧妙构思,才把“我”在秋天的劳作,秋天里的情思和秋天里的收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写人记叙文的八种技法,助你笔下人物栩栩如生(1)

写人记叙文的八种技法,助你笔下人物栩栩如生(2)

写人记叙文的八种技法,助你笔下人物栩栩如生(3)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