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叙文的八种技法,助你笔下人物栩栩如生(1)

2024-11-23 15:28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875人

神态描述法

技巧点拨

神态描述法是人物描写的一种基本方法。神态,即神情、姿态,它可以是人物的音容笑貌,也可以是人物的风度姿态;神态描述,就是通过描述具体的、富有个性的外形而体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出色的神态描述,既能把人物的外形描绘出来,给读者以清晰、深刻的印象,又能把人物的时代、职业、年龄、生理等方面的特点表现得更充分,使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表现得更鲜明。比如,在鲁迅先生笔下,一句“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便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活困窘却又硬充体面读书人的微妙心理。所以,作家果戈理说:“外形、神态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富有个性的神态描述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直接显示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点,比如《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对于张飞的神态描述“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就突出地表现了张飞性格中“勇猛过人”的主要特征;它还可以连接人物的经历遭遇及命运结局,比如《红楼梦》第三回中关于林黛玉的神态描述“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名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不仅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伤春悲秋的贵族少女形象,更把她后来悲剧性格的发展,乃至她焚稿断痴情的最终结局都连接起来。

对人物的神态进行描述,要捕捉描写人物神态的时机,选择人物神态最富特征的方面进行描写,避免千人一面、千人同声。在这一点上,《红楼梦》第四十回里那段精彩的神态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言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出来了,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

这段文字抓住刘姥姥出洋相的时机,运用精练的语句,选择了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的方面来进行描写:湘云性格豪爽,笑至喷饭;黛玉娇气,笑岔了气;宝玉娇贵,最受贾母宠爱,所以笑得“滚到贾母怀里”;王夫人矜持,知道是凤姐弄鬼,因此“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寄居贾府,一向持重,讲究礼节,此时也笑得“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是一时的失态;探春精明,笑到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最是可信;惜春年幼且身子骨娇嫩,故而“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至于丫鬟、媳妇,则碍于身份,或“躲出去蹲着笑”,或“忍着笑”上来替主子换衣裳。

范例导引

妈妈的爱

外面雨花纷纷,室内寒气袭人,我们这些有家难归的姑娘都穿着单薄的衣衫,浑身冻得发抖,可怜巴巴地蜷缩在被窝里。真是“不听妈妈言,出门受艰难”。

上星期回家,妈妈叫我把毛衣绒裤带上,以防天变。我执拗地说:“没事儿,下星期我回来再拿。”可老天爷偏偏作对,星期六一阵雷雨,挡住了归路。离家30里泥路,还要翻岭越沟,怎么回去?我气得只有骂自己发昏,不听妈妈的话,真是自作自受!

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门外传来:“红云在这个寝室吗?”

啊,像是妈妈!妈妈来了?像久旱的大地上听到一声春雷,我一骨碌从床上跳下来,猛地拉开了门。啊,果然是妈妈!妈妈一身泥巴,湿漉漉地站在我面前,喘着粗气,眼里溢着惊喜的光。我一把接过妈妈用塑料纸包着的包袱,把妈妈按坐在床上。

妈妈的衣服湿透了,正往外冒热气,满头银丝挂着一串串晶亮的水珠,满是皱纹的黑红的脸颊上水津津的,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一双旧胶鞋上粘满了红泥巴。我不敢想象,那30多里泥巴路,那岭那坡那沟那河,妈妈是怎样过来的。

“你这寝室好难找,问了几个同学才找到。”妈妈动手解包袱。

“妈,路这么远,又难走,你咋过来的?”

“妈一步一步走来的嘛。只要长有脚,啥路也能走。妈走了30里,走了大半天。”妈笑着说。

“你怎么不打伞?看叫雨淋的!”

“来时雨下得不大,伞给你哥放羊拿去了;披块塑料纸,后来雨大了,我包了你这衣服。”

我心头一阵发热。啊,为了让女儿衣服不淋雨,用塑料纸包着,自己却淋了一路寒雨!

“妈,天这么冷,你就不怕淋,不怕冻着了?”我鼻子有些发酸。“没事儿,”妈妈笑着,抿了下湿湿的鬓发,“妈走路身子热,一会就暖干了。”说着,打开包袱,“给,这是你的毛衣,这是绒裤。上回叫你带你不带,死妮子!”

“妈,”我热泪盈眶,“你就不会等天晴再送!”

“死妮子!”妈嗔怪道,“你总是爱感冒,天一下子变冷,我能放下心吗?”

“咋不叫我哥来送……”

“你哥放羊喂牛,活也离不了。再说,妈就不该来看看女儿?”

“妈!”我热泪滚下来,滴在妈妈双脚带来的红泥巴上。

我掏出一卷纸,弯腰为妈妈擦去胶鞋上的泥巴。啊,就是这双脚,在寒风冷雨中,翻过两座岭,越过三道沟,过两条河,那是一步一粘、一步一滑、一步一陷的几十里泥路,是怎样过来的啊!为了给女儿带来温暖,你带着一腔炽热的母爱,就这样艰难地跋涉过来了。你叫女儿说什么呢?

妈妈饭也不吃,要回家了。我把她送到校门口附近的汽车站。忽然一辆往东去的小四轮拖拉机停在路旁。妈一问是顺路,便要搭乘拖拉机,说是这样可以省两元钱。我要搀扶妈妈上车,妈说:“司机还未开车,你去教室看书吧。”

我走到校门口,扭回头。啊,妈妈要上车了。我永远忘不了母亲上车的那一幕:

她先用一只脚艰难地蹬着车轮,上身爬到车帮上,然后缓慢地挪动下身,猛一用力,那只脚也蹬住了车轮,然后再往上爬。她先将左腿跪在车帮上,一用力,抬起了右腿,再一用力,两条腿都跪在车帮上,整个身子都落在不足一尺宽的车帮上,两只沾满泥巴的胶鞋底,在车轮上颤动着。妈妈稍喘一口气,才把左腿伸进车厢里,然后是右腿,然后是全身。终于,妈妈站在车厢里了,扭回头看我,一粒晶莹的水珠从那斑白的鬓发上滴到车帮上,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

我呆呆地看着妈妈上车,看着那老年人特有的笨拙,竟忘记了上前扶一把。等醒悟过来要扑上前去的时候,拖拉机发动了。妈站在车厢里,微笑着朝我挥挥手,我一阵心潮翻滚,热泪涌了出来。车子嘭嘭地开动了,走远了。妈妈那花白的头发在寒风中狂乱地飘着,飘着,很快消失在雨雾迷蒙中。

只有妈妈送来的毛衣和绒裤,在我身上散发着温馨的暖意……

(佚 名)

秘诀解读

这是一曲献给母亲的颂歌。虽然本文所写的主旨很常见,题材并不新颖,语言也朴实无华,但作者却写得细腻委婉,催人泪下。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作者饱蘸深情,为妈妈进行了几处精心的神态描述。

首先是妈妈冒雨步行30里山路为女儿送来御寒衣物时的神态描述,“衣服湿透了,正往外冒热气,满头银丝挂着一串串晶亮的水珠,满是皱纹的黑红的脸颊上水津津的,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一双旧胶鞋上粘满了红泥巴”,写出了妈妈对女儿深沉的爱!其次是妈妈雨中登车时的神态描述,老年人特有的艰难而又缓慢的登车动作,在作者的笔下,描写得纤毫毕现,生动感人,“一只脚艰难地蹬着车轮,上身爬到车帮上,然后缓慢地挪动下身,猛一用力,那只脚也蹬住了车轮,然后再往上爬。她先将左腿跪在车帮上,一用力,抬起了右腿,再一用力,两条腿都跪在车帮上,整个身子都落在不足一尺宽的车帮上,两只沾满泥巴的胶鞋底,在车轮上颤动着”,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笔下那催人泪下的“父亲的背影”,写出了女儿对妈妈真挚的爱!正是由于这两段体现母女深情的神态描述,文章才产生了如此撼人心魄的力量!

动作描述法

技巧点拨

动作描述法是人物描写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就是通过人物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成功的动作描述,可以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富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也就更富有文学感染力。

“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黑格尔在《美学》中的这段话,强调了动作描述对于描写人物的重要性。比如,巴金在《家》第三十七章中,有这样一段动作描述:“觉新知道大祸临头了,他不敢多想。他又把拳头拼命地在门上擂,擂得门发出更大的响声,但是这也没有用,没有人理他。他嘶声叫着‘珏’,又叫‘放我进来’,然而两扇油漆脱落的木板门冷酷地遮住房里的一切。它们拦住他,一点也不肯退让……愤怒和悲哀混合在一起,紧紧地抓住了他。他更厉害地捶着门。然而两扇小门如今也好像有了千斤的重量……他绝望了。他突然跪倒在门前。他伤心地哭着。这个时候他不是在哭她,他是在哭自己。”从这段动作描述可以看出,觉新虽然悲痛难忍,但到底无能为力。他那擂门、嘶叫、捶门到最后跪倒而痛哭的动作,表现了在旧的封建礼教和新的“作揖哲学”的愚弄下,觉新懦弱可怜的性格特征。

恩格斯在写给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曾经说过:“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这个“做什么”和“怎么做”,就包括了人物动作描写的全部内容。为此,成功的动作描述,不仅要写出人物有什么样的行动,而且还要写出他是怎样完成这个动作的。比如,在小说《药》中,鲁迅先生就不仅写了华老栓买“药”、康大叔卖“药”,而且分别写了他们是怎样买药、卖药的,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接过华大妈交给他的洋钱时,华老栓的动作是“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见到康大叔手中的“药”时,华老栓的动作是“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简洁的动作描述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谨慎、懦弱、善良的贫苦老人的形象。与此同时,刽子手康大叔卖药的动作则是“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当老栓踌躇不决时,康大叔的动作是“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这些富有个性的动作描述,准确地表现出康大叔这个刽子手拿钱、数钱的熟练及粗野蛮横、不耐烦的性情,从而反映出他凶残、贪婪的嘴脸与灵魂。

范例导引

背 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拍拍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

秘诀解读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父亲那蹒跚的“背影”。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父亲为了买橘子而爬上爬下的艰难,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也寄寓了作者对于父亲深沉的思念。可以说,正是由于文中传神的动作描述,使父亲关心儿子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仔细研读这段动作描述的文字,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父亲那富有个性化的具体动作,同时,把这些动作再细化为几个小动作进行具体描述,从而使得人物的动作令人久久难忘。比如,作者把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描述为“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就是把一个动作分解成三个部分来描述,使父亲的动作行为如同连续的电影画面一样呈现在读者眼前,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写人记叙文的八种技法,助你笔下人物栩栩如生(1)

写人记叙文的八种技法,助你笔下人物栩栩如生(2)

写人记叙文的八种技法,助你笔下人物栩栩如生(3)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