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标题法
[精巧构思例说]
分节标题是作文构思的常用技法之一。一篇文章在内容比较单纯,篇幅较短的情况下,一般不消分节,即可自成一体;倘若篇幅较长,或内容比较复杂,或思路有较明显的跳跃性,或作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显示自己的思路过程,常常将文章的内容,按内在的逻辑性,分解安排成若干小节,以“一、二、三、四……”序号标之,或干脆每一小节另起一个节标题,或既无节号,也无标题,用空行方式标示,成自然分节。无论哪一种形式,分节都具有明显的外部结构特征,较好地体现作品的行文思路。
鲁迅的小说大多采用分节的形式,而且,多数是用节号标示或自然分节的。前者如《药》,后者如《祝福》。以《药》为例,作者意在以华夏两家丧子的悲剧故事,既写出群众的愚昧,也反映出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悲哀。小说分四个小节,第一节写街头买药,第二节写茶馆吃药,第三节写茶客谈药,第四节写清明节上坟,四个小节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每一个小节又自成一个环节,情节具相对的独立性,分节呈现使情节具有阶段性,节奏性的特点,显得张驰有度,起伏跌宕,结构上又显得既自然又严谨。
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以访问路线为线,既写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又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可谓材料丰赡,内容具体,一篇几万字的文章,如果直接写下来,困难可想而知。但翦伯赞用分节标题的办法,将文章分成六个部分,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来处理,就很清晰地体现了文章的写作思路,这六个部分的标题分别是“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一段最古的长城”、“昭君墓”、“游牧民族的摇篮”、“历史的后院”、“揭穿了一个历史的秘密”。
[名篇经验]
文1: 美 丽
苏应奎
追 忆
人到一定年龄,有了一定的阅历,常会追忆逝水流年,感悟人生滋味:或酸甜苦辣,或冷暖阴晴,或风风雨雨,或坎坎坷坷……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该是人生过程中灿烂的一页。因为花枝有成熟的时候,大海有咆哮后的平静,阳肖在正午最为辉煌。年轻的朋友请宽容,笼统地把父辈们的往昔视作老态,这不公平。讨厌的是“九斤老太”,讨厌的是“老子先前阔过”,因为他们确实老了,至少在精神上在心理上。
而只要心还年轻,年长并不重要。成熟的果实总是生气勃勃的。对于视生命为辉煌的老年人,生活着总是美丽的,工作着总是美丽的,而追忆,也是他们痛苦的美丽啊!
等 侯
在那棵美丽的白杨树下,等候电车。记得五十年代初期,有一位诗人在上海一家报纸写了一首诗,就用的这个题目。诗的内容早已模糊,但这充满诗意的漂亮诗题,却一直记着。因为它让我进入一种意境。
岁月沧桑,人世纷繁,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生活中曾经有过许许多多熟悉与不熟悉的朋友,有的以后成了挚友、知交,更多的不过是匆匆过客。相熟的也许太熟悉,即使最该记忆的也习以为常了;不相熟的则犹如过眼烟云,早已烟消云散。生活也真奇怪,在相熟与不相熟的朋友中,常常让他回味的,往往是没有随着时光流去的一瞬;或短暂旅途中的一次邂逅,或纯净初恋的一位女友,或苦涩童年时代的赤膊伙伴。那朦朦胧胧的意境,浓浓淡淡的情愫,就像在那棵美丽的白杨树下等候电车。原来人生有许多的美丽,常常深藏在你心田的深处,原来心田深处的许多美丽,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
花 雨
当花朵最需要雨滴的时候,雨滴适时而来,在我们故乡,称此时的雨滴为“花雨”,此时的花朵为“雨花”。因为只有这个时候花朵才最艳丽动人,雨滴才最晶莹光彩。
怎样才能描述两者“结合”的情景曾经方我苦苦思索。近读台湾一位诗人的新作,才让我惊喜读懂了我所理解的诗美:花朵是雨滴的最佳归宿,雨滴是花朵最爱恋的宝贝。雨滴流进了花朵,自己充满了花的欢笑,花朵迎进了雨滴,焕发着雨滴的晶莹。雨滴感染了花的颜色。花呈现了雨滴的光泽,他们共映见了天光,并使天光与他们的颜色结合。雨滴进入了花朵,成了花的一部分。花朵融入了雨滴,他的生命是由雨滴构成。
我们的世界不也是这样“结合”的吗?我们的生命不也是这样延续的吗?我们的生活不也需要这样才能融洽吗?
[赏析和评价]
苏应奎的《美丽》是一篇意境很优美的散文。“美丽”既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感觉,关于何谓美丽的答案,或许千差万别,殊难统一。苏应奎却从生活中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构成独特的美丽风景,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美丽”的内涵,视生命为辉煌的老年人,“追忆”是一种痛苦的美丽,引走在人生旅途的芸芸众生,“等候”是一种深藏在心田深处的美丽,光怪陆离的大自然,“花雨”是融洽结合的美丽。无须给“美丽”一个抽象玄妙的定义,当活生生的生活图景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接受这种“美丽”的体验和感悟呢?
文2: 对理想的思索
周国平
一
据说,一个人如果在14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40岁时仍是理想主义者,又未免幼稚得可笑。
我们或许可以引申说,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都隐入某种思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它的青年人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者,又实在太堕落了。
由此我又相信,在理想主义普遍遭耻笑的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者,就必定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觉。
二
有两种理想。一种是社会理想,旨在救世和社会改造。另一种是人生理想,旨在自救和个人完善。如果说前者还有一个是否切合社会实际的问题,那么,对于后者来说,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人生理想仅仅关涉个人的灵魂,在任何社会条件下,一个人总是可以追求智慧和美德的。如果你不追求,那只是因为你不想,决不能以不切实际为由来替自己辩解。
三
理想有何用?
人有灵魂生活和肉身生活。灵魂生活也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
理想便是灵魂生活的寄托。
所以,就处世来说,如果世道重实利而轻理想,理想主义会显得不合时宜;就做人来说,只要一个人看重灵魂生活,哽想主义对他便永远不会过时。
当然,对于没有灵魂的东西,理想毫无用处。
四
我喜欢奥尼尔的剧本《天边外》。它使你感到,一方面,幻想毫无价值,美毫无价值,一个幻想家总是实际生活的失败者,一个美的追求者总是处处碰壁的倒霉鬼;另一方面,对天边外的秘密的幻想,对美的憧憬,仍然是人生的最高价值。那种在实际生活中即使一败涂地还始终如一地保持幻想和憧憬的人,才是真正的幸运儿。
五
对于不同的人,世界呈现不同的面貌。在精神贫乏者眼里,世界也是贫乏的。世界的丰富的美是依每个人心灵丰富的程度而开放的。
对于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不存在。对于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对于终年在名利场上奔忙的人来说,大自然的美等于不存在。
想一想,一生中有多少时候,我们把自己放逐在世界的丰富的美之外了?
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生活在多么不同的世界上!
那么,你们还要说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是无用的吗?
六
圣徒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智者是温和的理想主义者。
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一个寻求信仰而不可得的理想主义者会转而寻求智慧的救助,于是成为智者。
[赏析和借鉴]
《对想想的思索》是一首关于“理想”的散文诗。这篇文章用语录体形式,将自己关于理想的偶感性的言论辑录成六个小节,交流了思索,感悟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六个小节各有侧重,分别涉及理想的一个侧面,“一”写理想主诸,“二”写理想的分类,“三”写理想的作用,“四” 写“幻想”,“五”写崇高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六”写“理想”与“智者”。这些言论带有顿悟偶记的性质,虽构不成严密的逻辑体系,但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涉及“理想”的精神和实质。用分节方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三言两语,命中鹄的,引文显得十分灵活。
[范文快读]
文1:
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
我认为:“感情上的亲疏”会直接影响到“对事物的认知”。不然,同是H2O的“水”,何以在不同人的笔下呈现出异样的特色,寄寓着不同的情怀呢?
水——李后主的不尽哀愁
一代君王,本已习惯了金口玉言、发号施令,习惯了作威作福、纸醉金迷,享尽了春花秋月、歌舞升平。然而,一旦沦为仰人鼻息、任人宰割的阶下囚,其心情会怎样呢?李煜忆“不堪回首”的“故国”,虑朝不保夕的现实,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滋味”是什么?当然是“愁”——是身世之“愁”,亡国之“愁”,怀旧伤今之“愁”。“愁”如此铺天盖地、绵绵无绝,多情善感的李后主能不移情于物,托物遣怀,赋滔滔不绝的江水以感情的认知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啊,那奔腾不息的江水,就是他不尽的哀愁。
水——辛弃疾忠愤的希冀
即使遭受投降派的种种打击,可念念不忘南宋王朝和广大沦陷区人民的爱国诗人辛弃疾,仍然向往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斗生活。他置身江西造口壁,面对无数青山、不尽江水,虽满腹惆怅,却难禁一腔忠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生的境遇,爱国的赤诚,使他寄意于山、赋情于水,山水成为他认知的载体。是啊,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终究遮不住江水的向东流去。无疑,此处的“东流”之“水”,是作者抗金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寄托。
水——闻一多痛恶的丑恶
1925年,深受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带着强烈爱国热情的闻一多先生从美国归国。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使他心中的梦幻破灭了。面对北京西单二龙坑南端的一个臭水沟,诗人对沟水的一个新的认知脱口而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它断不是美的所在”,只能“让丑恶来开垦”。因为作者心有所积、情有所属,才在爱憎交织的心绪中,赋“水”的意象以“死”的特征。这丑恶的、腐朽的、绝望的“死水”,就是当时黑暗的中国现实啊。
水——朱自清心仪的美神
南方已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也正在酝酿之中。1924年,朱自清先生的感情是积极进取、充满旺盛斗志的。他登山情满于山,游水意溢于水。于是平平常常的一泓潭水,竟成生机勃勃、风姿绰约、令人心仪的美神:“那醉人的绿呀”,使人心旌摇荡;那“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令人想张臂拥抱,令人用手去抚摸,令人用口去吻。试想,如果朱自清先生没有热爱祖国山河的炽情,怎能对一潭绿水有此认知和感受呢?
眼前同样的水,笔下何以有不同描述?无疑,是认知受感情影响的结果。无须赘言。
[点评]
这是2003全国高考卷吉林考区的一篇满分作文。该文虽在理解题意上显得有些偏差,未能完全体现“感情之于认知”的命题要求,但因为完美的结构,清晰的思路,亮丽的标题,富有文彩的语言,使得它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弥补了审题方面的不足而博得高分。
这篇千字短文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文中材料虽均出自课本,但作者对这些材料的熟稔程度远超过一般考生,达到“信手拈来皆成趣,脱口而出不费力”的程度。尤其难得的是文章的结构和标题。大标题用对偶形式整齐匀称,易读上口,四个部分按时间顺序按排,分别写到四个文学人物及其笔下之水,每一部分一个小标题,单独看是一个比喻句,合起来又构成严整的排比形式,不仅准确凝炼地概括了每一部分的内容,而且自然清晰地呈现了文章的层次结构,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文2: 抉 择
田冰玉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生死抉择的时候,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并需要做出选择的事。
——题记
一
尼采说过:“我们一生都在选择,惟独不能选择什么时候生或是死。”
其实,在很多时候,事物的多重性让我们在选择时“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决定。而关于面对死亡,我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选择”。记得在唐山大地震时,当工人们从废墟中寻找生还者时,人们看到了一人母亲用自己的鲜血喂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母亲死了,而那个孩子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母亲割脉,用自己的血挽救了自己的婴孩,在这一瞬间,母亲心灵的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让他延续她的生命。母爱的抉择很多时候就是那么平凡,那么伟大。
二
你看过风靡一时的“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吧?男女主人公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一定让你为之动容吧?
就在那最后的一刹那,男主人公将生还的机会留给了女主人公。“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两个至爱的人在面对生与死时,他们心灵的抉择——将生的机会留给对方,留给自己所爱的人。
三
在生活中的我们,实际上也在选择。一路上,风雨兼程。我们选择挫折,在幼小的孩童时期,让我们有接受挫折的勇气;我们选择努力,在懂事的青少年时期,让我们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豪气;我们选择拼搏,在奋斗的中青年时期,让我们有积极向上的动力。
面对生活,我喜欢用强者的心灵去选择面对的方式:面对社会,我喜欢用智者的心灵去选择如何去做;面对选择,我更愿意用实际的手段选择解决的办法。
不论是非曲直对亲情,面对爱情,或是面对我们自己,都总有一些能触动心灵的东西,都总会遇到该我们选择的时候。
生活中有许多让你抉择的时候,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选择。
[点评]
本文的成功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题记精粹。极精要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一句照应文中一二段内容,“但”字之后的句子照应文章第三段内容。
二是事例典型,切合题意。割脉救婴和“泰坦尼克号”的故事都是生死抉择的典型例证,作者引例精当,避免了冗长的复述,引例后作点拨性议论,凸显了抉择背后体现出来的人性美,映射出亲情、爱情的动人光辉。
三是结构安排合理。一二小节从实入手先叙后议,虚实结合,第三部分联系实际,从生死抉择中生发开来,引出更普遍、更常见的“触动心灵并需要作出选择的事”,并指出“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选择”。全文呈由外而内,由实而虚的逻辑走向。
文3: 舞出阳光
我不是个画家,但撷取美的片刻是我的心愿,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要尽力去描绘我的生活;我不是个作家,但记录每一次的感动是我的习惯,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要尽力去记载我的感悟。
落花——我飘零在水上的泪滴
我是那么的忧郁和脆弱,在众多的意见和评论中,我总受到无辜的打击。在我想像一只自由的小鸟飞起来的时候,一张大网总会从天而降把我覆盖;在我想像一只翩飞的蝴蝶舞起来的进修,一片黑暗总会从外飞来把我包裹。我四处碰壁,没有自己的方向,没有自己的信念,没有自己的目标,我该怎么做?
抚筝——我在历史的空间里寻觅
历史沉淀着先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在历史长河的上空凝聚成瓣瓣心香,沁入后人心脾。我想,我应该找得到答案。
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数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岳飞和文天祥在与敌人抗争时,始终坚守着自己,相信着自己,他们既不留恋秦汉时的明月,也不渴望唐宋时的清风,为的只是坚守自己的信念。
她舍弃了熟稔于耳的乡音,毅然选择了“一去抚台连朔漠”的悲壮;她舍弃了叶落归根的温馨,毅然选择了“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谁说她不想家,谁说她当初不想听大家的意见把自己画美些,她深明大义,相信自己的选择。为的只是坚守自己的信念。
偏激的不是他的文锋,荒谬的不是他的笔触,冷僻的不是他的个性,而是众人被世俗所浸淫的双眼,被流言所包围的双耳,被自卑所困扰的心灵。庄子为我们诠释着相信自己,张扬个性的真理。
此刻,我终于寻到了想要的东西。
破茧——重逢阳光后的美丽
老鹰嘲笑我不会飞,游鱼潮笑我不会游,可我不会放弃,因为我是蝶。
对我有益的意见,我一定会兼听,对我无益的意见,我只会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继续相信自我。总之,于我有益,于人无害的事情我是一定会做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经过风雨的锤炼,经过阳光的抚摸,我终于破茧成蝶了!我见到了阳光,太阳像一朵怒放的牡丹,把它全部的光泽都洒向了我,我相信自己,成了一只舞出阳光的蝴碟!
[点评]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富有意蕴,十分耐读的散文诗。文章通过“荷花”“抚筝”“破茧”三个片断形象地解说了自己从“迷茫”到“寻找”(探索)到“破解”的三个过程,文末在心灵的求索探寻中颖然而悟到“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生真理。文中的“我”在一度的迷茫,苦苦的求索之后,经过灵魂的蜕变,终于像“蝴蝶破茧”一样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三个部分的小标题单独构成三个独立的比喻句,合起来暗指心灵变化的三个阶段,非常贴切生动。
本文的语言简洁而优美。简洁集中体现在对岳飞、文天祥、 、庄子等人精神探索的概括叙述上,写出自己“在历史的空间里寻觅”的启迪和收获。优美表现在排比句式的运用上,工整匀齐的句式赋与文章以形式和韵律的美感,让人读后口有余香。
[名师导练]
1、法国大雕塑家罗丹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道:“其实,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当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要求:以“雕塑自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限,文章用分形式。
提示:(1)“雕塑自我”,就是磨炼自我,提高自我,达到完美自我的目的。其间,必定有曲折的经历,动人的事迹,深刻的体会。分节视文体而定,无一定之规。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曲线是美的,而美的东西,恰又往往由曲线构成。
曲线的美在于自然。
雄伟的山峦是曲线;滔滔的大江是曲线;皎洁的明月是曲线;波涛汹涌的大海,也是曲线……
人类的历史是曲线。
人生的道路,也是一条曲线,坑坑洼洼,曲曲折折。它上面,既留有得意者的欢欣,也淌过失败者的泪水;既有顺利时的喜悦,又有受挫的苦恼。正因为如此,人生的曲线使得生命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的确如此,曲线,在生活中,举目皆是,它蕴涵着形态美和哲理美。
要求:请以“曲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曲线美”是一个时髦的话题,然而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它的形态美而忽略了它的哲理美,作文时要注意这一点。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像,等等。不少于800字。
(3)题目自拟。
(4)必须用分节加小标题的形式行文。
提示:可用语录体形式,辑录一些关于曲线的言论,分门别类;可采用片断组合的方式,写几件具有曲线美的事物的片断。如“山岭逶迤”“水波荡漾”“人体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