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战后统计,日军在整个侵华战争共死伤201.8万人,再加上在缅北战场伤亡的9万余人,日军伤亡共210.8万人,其中被击毙78.3万人,击伤132.5万人,这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统计的日军伤亡人数。
国民党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击毙日军近80万人,美国学者统计计算,在中国被击毙的日军共计44万多,日军史料公布的数字为455000人,而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采用的数字为55万。到底哪个数字是正确的呢?
首先,在各方公布的伤亡人数上,这里面有毙伤数与击毙数两个概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人和日本军人伤亡比例平均是5:1,而伤员75%~80%能重返战场,容易被重复计算。因此毙伤人数无法作为死亡人数的参考。然而在死亡数上为何差距如此之大呢?
在台儿庄战役中,中方认为至少击毙日军12000余人,而日军公布的阵亡人员只有2000余人,相差6倍之多。
豫湘桂战役中,中方公布日军此战的总阵亡人数超过10万,而日本军部的数据是共计阵亡12209人。
更奇怪的是,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后,中日双方都公布了己方统计的战果:日方声称此战毙、伤、俘中国军人4.8万余人,而日方的伤亡数字仅为3600人;中方则宣称日军死伤3万余人,第九战区的伤亡人数为4万余人。
一些学者觉得这可能是中国军队对战果的吹嘘,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日军故意少报的可能,力图隐瞒实际伤亡情况,以给对方造成错觉,并激励己方斗志。
在日军的作战记录中,常可见“苦战”字样,但战后公布的伤亡数字却极小。以攻占洛阳来说,日军后来公布的整个战役阵亡人数仅有55人,但其中又明白记载了多次激战,如停车场肉搏战、禹王庙对攻等,伤亡人数根本对不上号。再如抗战之初的山西万全之战,据日军有记录称,步兵第3联队在这次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但在战后公布的战报中,这个联队的伤亡数合计也没超过100人。
历史谜团终究有解开的一天,目前,靖国神社供奉的1937-1945死亡的日军牌位已增加为2325128人,应该说,经过多年的统计,以及政治色彩的淡化,这个数据可信度较大。
2001年日本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也写到:“二战中日本死亡军人约186万”。这个数据与前面提到的靖国神社的数据为何会相差40多万呢?
2011年8月,中国黑龙江方正县因“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碑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开拓团”也浮出历史水面,知名抗战史研究学者、《军营文化天地》主编余戈认为:“开拓团”是日本侵略的一部分,他们不断在日军武力庇护下强占中国农民土地,使无数中国人流离失所,他们也是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兵源之一,因此开拓团也被认为是日本军事机构。
战后据中日双方统计,大约有20万“开拓团”成员死于日本关东军投降后的混乱中。靖国神社的数据应该是包括了类似“开拓团”这样的半军事机构死亡的人数。
日军出国作战死亡的总数如果为210万人,在太平洋战争中死亡的人数为140万人,与苏联在东北战场的战争中死亡10万人,两项数字共计150万,日军出国作战死亡的总数与其他这两大战场死亡总数相减得到的就是日军在中国其他战场作战死亡人数,约60万人,这个数字介于当年中方公布数据和日军公布数据之间,基本可以断定日军在华其他战场的实际死亡数字约为60万人。
时隔60多年,这些数据早已经不重要。但这些数据留给人们的更多是对战争的反思。无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无论战争的结果又怎样,战争带给交战双方人们的永远只有痛苦和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