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红尘人一羽,万类竞华智难周。”人类虽擅自诩为“万类灵长”,自以为拥有远见卓识,但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你我皆知,智有大小之辨,识有高低之分。在纷繁错杂的凡尘里,想世事洞明,需有拨云见日之功。遗憾的是,知“拨云方可见日”者众,愿“拨云见日”者鲜矣。首先,“拨云”需智慧。生活中,人们常受困于定势思维。二战期间,加强战机维护的专家们,自然而然就认定弹痕多的机身部位最脆弱,最需加强可事实并非如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抛却诗的层面,我们单从哲学层面来审视这两句,你是不是从中看到了一个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居高望远”,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所谓的最高层,是否真乃货真价实的“最”高层?即使身在云端,那遮眼的浮云就无所畏惧了吗?无畏是不是恰恰证明了一种无知呢?我不否认维护战机的专家们的学识与经验,但我怀疑他们的自我省察力。他们是不是过于自信,而忽略了身边那个微弱的抗议声?有时,盲目的自信会让人失去自知力,从而深陷茫然混沌之中。如枪榆枋而止的蜩,蹈坎井而乐的蛙,皆为小智也。
其次,“拨云”更需勇气。“拨云”的过程更多时候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过程救于去“拨云”就是敢于去承认自己的无知,要从心理上完成一次自我认知的蜕变,这不能不说是需要勇气的。指出别人的错误,终比承认自己的无知,要容易得多吧!所以才会有讳疾忌医者,有偷梁换柱者,皆是不能坦诚相见,文过饰非而已。能承认“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的,大概都是河神级人物吧!望洋兴叹的河伯能不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根本原因,不就是那“拨云见日”的勇气使然吗?
虽说“拨云方可见日明”,可受认知的限制,我们可能常会在经验主义的石块上,被绊倒一次又一次。不想做一个愚者,我们就要摒除闭目塞听之举,光大反听内视、公听并视之行。我们不跳出思维定式窠臼,不打开封闭的头脑、激活僵化的恩维,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然会被事物的表象迷惑,错失了探求事理的良机。轻者要闹大笑话,重者要担大损失。如同二战期间那些维护战机的专家们,损失的恐怕不只是战机,还有飞行员鲜活而宝贵的生命啊!拨云见日,需大智,亦需大勇!愿你我皆能智勇双全,世事洞明,深得拨云见日之功!
点评:
1.敏感善悟,层次清晰。
作者的立意是“在纷繁错杂的凡尘里,想世事洞明,需有拨云见日之功”,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认识。在分析“拨云见日之功”的含义的时候,以“首先”“其次”领起,层次清晰。2.妙语说理,耐人寻味。
行文中借用名言,比如“三千红尘人一羽,万类竞华智难周”“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等既使文章语言简练,也使文章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3.句式灵动,意蕴深厚。
文中多次使用反问句,增强了议论分析的力量。在进行理论分析,缜密思辨的长句和灵动别致的短句交错使用,如江河奔泻,气势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