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方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古今中外,有关读书的议论,争论不休。
伟大领袖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画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两遍、三遍的印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笔记、在原书上改错纠正。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朱熹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含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
大作家鲁迅先生读书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名人的读书方法之所以流传千古,为后人传诵,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因为他们都是名人,而且他们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是成功人士。然而,尽管如此,作为普通人,我们却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读书方法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东西,适合伟人名人的,未必就适合你,所以,不必要对别人的读书方法太过关注,重要的是,要从中借鉴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贵在坚持,坚持读书,就能收获到于己有用有益的知识,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