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者分享命题过程,帮你理清地理答题思路

2025-01-19 07:13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933人

01 前言

考试题目是命题人与答题人之间的对话,如果不理解命题者的问题指向在哪里,或者说理解错了命题者的意图,答题者就会跑偏了方向。

作者每年都要参加地市级层面统考测试题的命制。每次命题前都要先做一个命题设计,包括试卷结构、考查知识点的分布、考查的能力、材料的类型、难度的控制等。

试题的命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深度改造,二是试题原创。高一、高二的题目以深度改造为主,高三复习验收题以原创为主。

在试题命制的时候是不允许直接照搬成题和套题的,因为成题、套题可能被一部分学生做过了,因此就失去了考查学生能力和检验老师教学成果的意义。

本文以几道试题为例介绍一下命题的过程,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会有帮助的。

02  深度改造题的命制

深度改造题目1的设计意图:以水文为载体,考查等高线读图、外力作用、文字信息读取能力

第一步:在网上选取能体现设计意图的题目做试题的母本

选择母本是令人头疼的工作,从汪洋题海中选取一道能承担起题目设计意图的题目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命题者广泛搜索、仔细选取。经过大海捞针似地筛选,找到了可以作为试题的母本:

下图为山东省沂源县西南某局部区域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图一)。图中的东周河因溯源侵蚀,袭夺了沂河上源。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袭夺发生后,河水流向出现倒转的河段是
A.AB段 B. BC段 C.CE段 D.EF段
2、沂河上源被袭夺后,会导致
A.BC河段水流速度变缓慢 B.FG河段宽谷内水流变细小
C.CD河段河流径流量减少 D.大张庄夏季暴雨、洪涝增多
3、有利于沂河上源被东周河袭夺的自然条件是
A.沂河的落差比东周河大 B.该区域地壳出现沉降运动
C.流域内降水量明显减少 D.CD河段附近的岩体较破碎
答案 C、B、D

微信图片_20190830183842.jpg

图一

第二步:搜集与所命制的试题有关的材料

1.河流袭夺的概念: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2.河流袭夺的原因:(1)一种情况是当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时,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的速度也不一样,在溯源侵蚀较快的一侧,河源向分水岭伸展也快。当切过分水岭时,侵蚀较快的河流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源夺过来,完成了河流袭夺过程。(2)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某一流域范围内发生局部新构造隆起,河流不能保持原来的流路,迫使河流上游段流入另外的河流中也可造成袭夺现象。(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第三步:根据搜集的材料确定命题的思路

命题人根据自己想考查的知识点对题干的文字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在试题母本的基础上引入“河流袭夺”的概念,让学生根据河流袭夺的概念和图中的等高线判断主动和被动关系,形成试题的初稿:

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低位河如果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则会不断加长,最终导致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二为山东某区域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图中的东周河和沂河发生了袭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据资料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东周河流量大袭夺沂河 
B.沂河地势高袭夺东周河
C.东周河向源侵蚀力大袭夺沂河 
D.沂河一侧分水岭坡度大袭夺东周河
2、袭夺发生后,流量变小的河段是
A.AB段 B.BC段 C.CD段 D.CE段 
3、图中各河段地貌特点正确的是
A.FG段形成峡谷和瀑布 B.EF存在大量冲积砾石
C.CE段右岸先堆积后侵蚀 D.CD段河谷宽阔,水流细小

微信图片_20190830183853.jpg

图二

第四步:对试题的初稿进行多次修改和打磨

为了考查学生对地理过程的推导能力,实现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命题者在图中隐去了沂河上源的标注,并修改了题干文字的叙述,重设了问题,形成三稿。再经过数次打磨,最终呈现给老师和学生的是第六稿:

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由于低位河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源头不断延长,与高位河相遇后夺取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袭夺后部分河段可能出现河水倒流,发育成为“反向河”。下图三为山东省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曾经并行的东周河与沂河之间历史上发生过袭夺现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东周河流量大,袭夺沂河 B.沂河地势高,袭夺东周河
C.东周河向源侵蚀,袭夺沂河 D.沂河落差大,袭夺东周河
2、图中“反向”河段是
A.BC段 B.CD段 C.CE段 D.FG段
3、图中各河段特点正确的是
A.FG段形成峡谷和瀑布 B.EF段存在大量冲积砾石
C.CE段东岸先堆积后侵蚀 D.CD段河谷宽阔水量变小
答案:C、C 、B

微信图片_20190830183957.jpg

图三


深度改造题目2的设计意图:人口迁移方向和数量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原题:
近几十年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变化较大,这一变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下图为2010—2030年中国省际流动人口空间迁移总量预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省际流动人口迁移总量相差最小的两个年份是
A.2010年、2015年 B.2015年、2020年 C.2020年、2025年 D.2025年、2030年
2、2010~2030年中国省际流动人口迁移速度放缓主要得益于
A.二孩政策的实施 B.交通网络的改善 C.环境污染的减轻 D.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微信图片_20190830184022.jpg

资料:

人口迁移主要由4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迁出省份的“推力”因素。二是迁入省份的“拉力”因素。三是人口迁出省份的迁移能力。四是迁移成本(交通成本、迁移存量)。

目前为止,我国的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这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根本动力。随着人口迁移的能力不断变强和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在未来很长时间之内,人口迁移的规模将会呈不断扩张之势。

合理的人口迁移促使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而不合理的人口迁移则会导致交通拥挤、治安恶化和环境承载压力过大。

我国应当制定合理的政策促使人口迁移健康有序地进行,应该通过经济政策而不是行政手段来对人口迁移进行调控。一方面,应当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降低一些超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促使人口合理迁移;另一方面,应当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迁移人口的基本权利。(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试题的初稿:

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如下三方面:一是人口迁出和迁入省份的“推力”和“拉力”;二是人口迁出省份的迁移能力,包括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三是迁移成本,其中,交通成本与迁移距离成负相关,迁移存量(迁入省份亲朋好友和熟人的数量)对人口迁移有正向影响。下图为2010—2030年中国省际流动人口空间迁移总量预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山东2020年迁移人口规模不足百万
B.上海人口迁移规模达到1500万后基本不再增长
C.2010~2030年中国省际流动人口迁移速度放缓 	
D.人口迁移规模相差最小的两个年份是2015年和2020年
2、我国分阶段迁移人口规模的变化原因可能是
①乡村推力变小 ②劳动年龄人口变少 ③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变短 ④交通成本变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人口迁移能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也可能出现城市化问题和人口问题。下列措施有利于缓解安徽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是
A.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区域差距
B.落实中部崛起战略,缩小城乡差距 
C.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
D.建立有利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

微信图片_20190830184044.jpg

命题思路:

对于第2题,首先要读出人口迁移规模变小(上一题选项中有提示),再根据文字信息进行判断。本题的设计难度为0.6,如果要降低难度,则题干改为“我国分阶段迁移人口规模逐年变小的原因可能是”。

对于第3题,首先要了解安徽省的位置属于我国的中部地区。农民工返乡或迁出量变小可以缓解农村老龄化,缩小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措施。该题渗透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最后把影响因素与缩小区域差距的国家战略合并到了一个题目中。本题的设计难度为0.7。

试题的终稿:

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人口迁出和迁入省份的“推力”和“拉力”;二是人口迁出省份的迁移能力,包括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三是迁移成本,其中交通成本与迁移距离负相关。下图示意2010~203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及预测。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山东省2010年迁移人口规模不足百万
B.2010~203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速度放缓
C.2020年和2025年的人口迁移规模相差最小
D.2010~2030年上海人口迁移规模超过2000万
2、该时期我国省际人口迁移规模的变化是由于
A.交通条件改善,迁移成本降低
B.人口出生率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增多
C.区域差距缩小,乡村推力减小
D.教育事业发展,人口受教育年限延长
答案:B、 C

微信图片_20190830184108.jpg


03  原创试题的命制

原创题目1的设计意图:工业区位、产业升级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四十年来,我国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崛起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进步很快,我们要树立民族自信心。该题的立意就是考查我国制造业的有关内容。

第一步:围绕命题思路搜集材料

在浩瀚的新闻材料当中找到与题目立意相关的文字,根据想好的题目删减压缩,再搜集其他的文献进行补充说明。如果需要图,再从图库中挑选简洁清晰,大致能够表达题目思想的图再进行修改。

资料1

过去四十年中,深圳几乎不到十年就完成一次重大产业升级:从早期的“三来一补”为主,到规模化、集群化的OEM代工模式;在实现了机械钟表、服装印刷等传统产业从低端加工向高端设计转型之后,又进一步实现了从传统产业主导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通过40年间的多次转型,从工业制造产业链的最低端,走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最前端,每个阶段的积极变革,成就了今日的深圳。

资料2

深圳被称为无人机之都。目前深圳已从全球3C(电脑、通讯、消费类电子)研发制造基地发展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无人机生产基地。深圳之所以能够成为“无人机之都”,从根本上是得益于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资料来源:网络)

第二步: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加工

搜集到的材料阅读量太大,是不可能直接作为试题题干内容的,还要进行深加工,加工到既符合事实(题目材料必须要符合事实),又要表达准确通顺,还要简明扼要。经过加工后形成试题的初稿:

在过去四十年间,深圳实现了从规模化、集群化的代工模式,到传统产业从低端加工向高端设计转型之后,又进一步实现了从传统产业主导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目前深圳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无人机生产基地。无人机产业需要的碳纤维材料行业、航空铝后加工业、特种塑料、锂电池、磁性材料,深圳都是最强的。一架无人机需要2000~3000个配件,均可从深圳当地采购。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过去四十年,深圳的产业升级经过了
A.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B.低端加工—高端设计——高附加值的研发
C.重化工业—轻工业—高科技工业
D.无污染低能耗—高污染高能耗—清洁生产 
2、无人机各种配件企业大量集聚深圳的主要原因是
A.共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B.加快产业升级
C.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
D.减少工人工资开支
3、与上海相比,深圳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无人机生产基地最重要的优势条件是
A.劳动力丰富廉价	
B.相关配套产业强
C.开放政策的支持
D.科技实力雄厚

第三步: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打磨

修改打磨的过程中要把“近四十年来”直接表述成“改革开放以来”;用数字说明深圳无人机的市场份额;对选项进行了修改(包括每个选项文字多少,使每个选项不但都能与问题连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排列整齐)。

经过修改打磨形成试题的终稿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实现了从规模化、集群化的代工模式,到传统产业由低端加工向高端设计转型之后,又实现了从传统产业为主导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以无人机产业为例,深圳被称为“无人机之都”,占据了全球民用小型无人机约70%的市场份额。一架无人机需要2000~3000个配件,均可从深圳当地采购。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产业升级经过了
A.代工——设计制造——创新研发
B.重化工业——轻工业——高科技工业
C.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D.高污染高能耗——无污染低能耗——清洁生产
2、无人机配件企业集聚深圳主要是为了
A.便于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
B.寻求最洁净的环境
C.共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D.减少工人工资开支
3、与上海相比,深圳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劳动力丰富而廉价
B.科技实力雄厚
C.改革开放政策支持
D.配套产业齐全
答案:A、A、D

原创题目2的设计意图:区域特征、农业区位选择、区域发展方向

命题思路:今年是建国70周年,改革开放40年,精准扶贫、生态扶贫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该题以生态脱贫为话题,考点为农业。准备设计一组逻辑关系紧密的问题:为什么贫困?针对当地条件选择什么特色产业?或者说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具备什么条件?为了保护当地生态,该区域的发展方向(措施)有哪些?该题目把农业生产与区域特征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第一步:围绕命题思路,通过新闻网页和通讯报道寻找生态脱贫的典范,最后选定毕节。

材料1: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界,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曾被视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毕节市海雀村,艰苦奋斗34年,已精准扶贫摆脱贫困,朝着美丽乡村转变。

材料2:贵州省地形图(图1)、毕节气候基本数据统计图(图2)

微信图片_20190830184133.jpg


材料3: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对贵州133个样点分析,贵州灰岩风化剥蚀速率为23.7~110.7 mm/1000a,若按平均61.68 mm/1000a的剥蚀速率、平均酸不溶物3.9 9/6计算,1000年只有风化残余物2.47mm,换句话说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较非岩溶区慢10~80倍,

材料4:茶叶适宜温暖、潮湿、荫蔽的生长环境。历史上有云贵出好茶之说。贵州是中国种茶面积最多的省。明朝贵州省每年上贡茶的数量名列第二,贵定的云雾茶、毕节的金沙贡茶等均为有史可查的贡品。毕节市金沙县荣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的“中国贡茶之乡”称号。

材料5:下表为“贵、闽茶产业比较表(2012年)”

微信图片_20190830184142.jpg

第二步:根据上述材料,编制出数个问题及答案的初稿

1、从地形、气候角度说明自然条件对毕节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答案:地形:地表崎岖(1分),多地质灾害(1分),不利于农耕(或易水土流失)(1分);交通不便,不利于农产品销售(2分)
气候:夏季气温较低,热量欠充足;多雨天,光照不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旱涝灾害;(以上两项答对得4分);不利于农业生产。(1分)
2、石漠化严重是造成毕节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试分析毕节石漠化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①地表崎岖,地形坡度大。②降水集中于夏季③石灰岩广布,成土缓慢④土层较薄,植被根系浅⑤暴雨集中在春末和初夏,农作物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3、石漠化对毕节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水土流失加剧,耕地面积减少;部分地区气候恶化,旱涝灾害频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水资源不足。
4、农业特色产业是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浙江、福建等产茶大省茶园面积缩减,茶树种植逐步向西部转移,贵州已成为我国茶园面积第一大省。请说明贵州承接“东茶西移”的优势自然条件,并指出目前贵州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或直接问贵州茶产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
优势自然条件:多高山、丘陵地形,适宜种茶荒地多;地处低纬高原,气候温和;降水较丰富,空气湿度大,光照适中.
存在主要问题:单产低;名优品种少;加工水平落后,产业链不完善,产值低.
5、毕节坚持将“生态建设”作为脱贫的重中之重,请列举毕节农业生态建设的主要举措。(分析其原因)。
答案:造林种草和林草植被保护;减轻土地压力;农村能源结构调整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调整了种植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实施生态移民。

第三步:选择最符合命题立意的3-4个问题,打磨题目设问的表述;根据问题需要,删减材料中的无用信息,补充支持问题的其他材料,历经数次修改,成为终稿。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4分)。
对贵州省133个样点分析显示,石灰岩区1000年风化残余物为2.47mm,成土过程较非岩溶区慢10~80倍。土壤贫瘠是贵州贫困的重要原因。毕节曾经是贵州最贫穷的地区,1988年6月,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在这里设立,加强生态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是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如今的毕节,一片绿水青山,立体交通齐头并进,经济蓬勃发展。
历史上有云贵出好茶之说,毕节市金沙县荣获 “中国贡茶之乡”称号。近年来,浙江、福建等省茶园面积缩减,茶树种植逐步向西部转移,贵州已成为我国茶园面积第一大省。下图为贵州省地形图和毕节气候数据统计图。	
1、说明气候对毕节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6分)
2、分析毕节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6分)
3、说明当前毕节发展茶叶生产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8分)
4、列举毕节农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4分)
答案:
1.降水天数多,光照不足;夏季气温偏低,热量欠充足;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旱灾频发(6分)
2.石灰岩广布,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较薄;地表裸露,植物生物量小,腐殖质类有机肥力少;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渗漏,土壤水分条件差;地表崎岖,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答对3条以上得6分)
3.毕节茶叶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地处中国贡茶之乡,品牌效益明显;东部茶叶产区缩小,导致市场扩大;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对毕节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综合交通的发展有利于茶叶运输和销售。(答对4条以上得8分)
4.调整农业结构,减少种植业比重,发展生态农业;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依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观光业;多途径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实施生态移民,减轻土地压力等。(4分,答对两项即可)

微信图片_20190830184153.jpg


04  结束语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个高三毕业生晒他做过的试卷,摞起来竟然比他身高还高,令人惊叹不已。或许经过高三的学生对此是见惯不怪的,因为刷题几乎是各地高三学生的一种常态。

我在感叹之余就在想:学生在高三一年的时间里做这么多的试卷,做这么多的题目,刷的是量还是质?是事倍功半呢,还是事半功倍?

我认为高三学生需要做一定数量的题目,但是不提倡题海战术。每做一道题目就要研究命题者的思路和考查的问题,在做题过程中学会分析、梳理、总结,找寻题目解决的方法和规律。

鉴于以上考虑,我把试题命制的大致过程写成文章和高中的学生以及老师们进行交流、切磋,让他们了解命题人的心路历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希望为他们在做题目、分析题目的时候提供另一个角度的启示。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