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叛徒”儿子写的11年信,就是中国孩子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2025-01-24 02:56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597人

01

他给“叛徒”儿子写了11年信

每一封都是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1966年9月3日,人们从一对自缢死去的夫妇身上找出了一封遗书,工整的小楷写道:“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

这位自称“死有余辜”的人,就是傅雷,“叛徒傅聪”,就是傅雷的长子。

尽管在遗书中将长子称作“叛徒”,但在傅雷的心中,绝不是这样看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在那样的环境,即使是死,傅雷也不敢写出真话。

“叛徒傅聪”之名,始于1958年。

那一年,傅聪已经是蜚声海外的钢琴演奏家,受邀前往欧洲参赛演出,并于肖邦的故乡波兰学习钢琴。面临即将毕业回国,傅聪却开始担心起来。

傅聪出国之后,父亲和母亲就一直在给他写信,从这些信中,傅聪了解到了父母的处境和国内的情况,他太了解父亲这个人了,他觉得:我即将毕业回国,我知道,等待我的,将是父子互相揭发、批判。对于两个自尊心很强,绝不肯违心地讲话、行事的人来说,这实在太难堪了!

在一位英国钢琴家的帮助下,傅聪“逃”往了英国。消息传来 ,傅雷理解儿子的用意,并没有责怪儿子,而是继续给儿子写信。从1954年到1966年,傅雷和妻子朱梅馥一共给儿子写了11年的信,在信中,他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也感动了一代中国人。

这些信件如今被编辑成了《傅雷家书》,是中小学生必读的推荐书籍之一,金庸曾这样评价:“《傅雷家书》,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教导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可以说,每一封信,都是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关于艺术,傅雷这样教导孩子:社会上,家庭里,太多的教训使我们不敢真诚,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作后盾的。所以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忍……

关于爱情,傅雷说: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的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

关于做人,傅雷说:我们深信,人应该为了善、为了荣誉、为了公理而为善,而不是为了惧怕永恒的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在中国,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养和我们最佳传统与文化熏陶的人,在不知不觉中自然会不逐名利,不慕虚荣,满足于一种庄严崇高,但物质上相当清贫的生活。

02

摘掉“叛逃”的帽子

如果不是1966年为了尊严而死,傅雷给儿子的信还会一直写下去。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傅雷和朱梅馥两人之所以选择死,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允许那样没有尊严地活着。

在傅雷夫妇自杀前半个月,他们受到了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士可杀不可辱”啊,这就注定了自杀的结局。

这样的结局,在英国的傅聪也隐约预感到了。

“我的父亲就是那样一个人”,傅聪说:“我给家里打过一个长途,母亲接的,她激动地叫了我一声“阿聪”,就大哭起来,电话立刻断了。我不敢再拨,这是我最后一次听到母亲的声音。”

“叛逃”之后,傅聪向父亲写信做了三点保证:一、决不讲关于中国的假话;二、决不同台湾发生任何关系;三、决不放弃中国护照。

这三点,他只做到了第二点,第一点和第三点,都没有做到。

他讲了中国的假话,当有记者问他为什么逃出来的时候,他没有说出真实的原因,只说是不想下乡劳动,弄坏了手指。后来因为拿着中国护照,很多地方无法前去演出,他就加入了英国国籍,拿了英国护照。

这件事是唯一让父亲对他恼火的,以至于半年内没给他写信。后来父亲也理解了儿子的选择,才恢复了通信。

即使迫不得已“叛逃”了,还拿了英国护照,但是在傅聪的心里,对祖国的热爱从没有改变过。

在与父亲的通信中,时常出现“没有忘了祖国”,“个人的荣辱事小,国家的荣辱事大”等等内容。

身在海外,傅聪没有一刻不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回国,回到父母的身边。

就这样等啊等啊,傅聪等到了1979年,运动结束了,春风吹起来了,在一位“大人物”的批示下,傅聪终于看到了回国的希望。

批示是这样的:傅聪出走,情有可原。出走之后,没有做损害祖国的事。他在国外刻苦钻研业务,回国演出、讲学受到欢迎。对他,要体谅,要爱护,要关心。他在国外生活似不甚富裕,回来演出、讲学,要给一点报酬。要派一个人去同他谈一谈,以表示社会主义祖国的慈母心肠。

尽管有这样的批示,当时在许多人的眼里,傅聪还是戴着“叛徒”的帽子,以至于1981年傅聪回国演出时,本来连《人民日报》都发了广告,但在一位举报者写信给领导,说对他这样的叛逃者,报纸上还尊称为先生,非常愤慨之后。原有的宣传突然停止,一些报刊记者原定对他的采访也随即取消。

两年前傅雷的“帽子”都被摘掉了,平反了,但傅聪的“帽子”,却还很长时间摘不掉。

傅聪一开始也对这种情况表示很不解,很伤心,但他也知道,要给群众们时间。

我们的教育,在一段时间里,既断掉了传统的君子之道,又摒弃了西方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断层和缺失,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03

这才是中国孩子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中国孩子最好的“开学第一课”,是学习做一位“君子”。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中国君子,并不是说完全按照孔夫子儒生的那一套,遵守三纲五常,忠孝悌义。也不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彻底改变一个民族融在血液里的文化传统。

在《傅雷家书》里,既包涵了对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精华,也有西方文化中更丰富的内涵。

中国文化中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傅聪一生恪守的理想。

改革开放之后回国,傅聪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就是物欲横流,把“成功”当成人生最大的目标。

他看到电视台播放的公益广告,讲了一个小孩子从小家境贫寒,努力读书,后来成为了“成功人士”。

傅聪就很疑惑,这个到底是公益广告还是公害广告呢?这样的广告给孩子灌输了一个非常功利的价值观。“成功”和“成就”是两回事,成功的解释就是赚很多钱,当很大的官,可以衣锦还乡。但这样的人不一定有成就,不一定能为社会大多数人做出贡献,甚至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现在看来,许多人一心追求成功,为了赚钱当官甚至不择手段,踩着别人的“尸体”往上爬,损害公众的利益来利他自己。这不就是功利教育带来的后果吗?

傅聪曾说:“我觉得“家书”的意义最简单来说,就是我父亲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价值,人活着就是为了一个精神的东西。这个精神价值包含了很多东西,(不管是)东方的西方的,是一个很博大的精神价值,可是绝对不是物欲横流的世界。有时候我对这个世界感到很悲观,我父亲其实也是,你们看“家书”可以看出这点来。可是,只要我还活一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还是干下去,坚持我的这种理想,坚持我的追求,坚持我的精神价值。”

回国教学多年,傅聪看到了太多被功利教育“毒害”的孩子:他们都是非常之好的材料,但是往往只能发展到某一个限度。父亲曾对我说:你首先要做一个人,然后才谈得到做艺术家。现在许多学生不懂得这个道理,一味热衷于技术,热衷于国际比赛,说穿了还是热衷于狭隘的个人名利,很少去思考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目的去学习音乐,心地很狭窄。这样的人,在艺术上的发展只能是很有限的。问题在于有些教师和领导人好像也喜欢这样,因为容易出“成绩”。

在所有人都在教育孩子“成功”的今天,《傅雷家书》传达出来的精神价值就是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社会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是危险的,人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是分裂的。在极端和极端之间,我们反而丧失了一些被称之为“常识”的东西,心中的成见依然腐朽不堪。

有一天,我们不仅能够从形式上摘掉傅雷、傅聪们的帽子,还能够在心里彻底告别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那我们的教育,一定是充满人性关怀的。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