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朱雀,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它在神话中的形象:鹰嘴鹰目,威猛雄健,全身色赤,其身为火覆盖,终身不熄。在先秦时代,朱雀被认为能接引死者灵魂上升于天,这种神兽受到普遍的礼敬与崇拜。
然而和传说中所有的神兽一样,朱雀并非是真正存在过的生物,而是古人所创造出来的用于承载某种象征意义的虚拟生物,而朱雀的神话形象最早源自于古人的星宿崇拜。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因为古人觉得恒星间的位置永恒不变,可以利用它们来作为定位的标志物,我们的祖先选择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这就是二十八宿。这里的赤道不是指地球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古人想象出一个与地球同圆心,并有相同自转轴,半径无限大的天体,将其称之为天球,天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当作是投影在天球上的物件。地球的赤道和地理极点投影在天球上,就是天球赤道和天极。而所谓黄道,是地球上的人看太阳在一年内于恒星之间所走的路径,即是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从地球上看,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365或366圈。黄道和天球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星宿不是指单一的一颗星,而是若干个星的集合,二十八星宿指的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南方朱雀七宿,从井宿到轸宿被视为一只鸟,柳宿为鸟嘴,星宿为鸟颈,张宿为鸟喉囊,翼宿为翅膀。这是一种观想方法,和我们通过形象法辨别大熊星座、狮子座、人马座等是一样的道理。
实际上,二十八星宿便约等于二十八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苍龙玄武白虎朱雀被称为位四象。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易经中,四象指的是老阳(太阳),老阴(太阴),少阳,少阴,少阴少阳是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太阳太阴是事物发展的终极阶段,以此原理,又可细分为天四象:日、月、星、辰;地四象:山、水、石、火;候四象:春、夏、秋、冬;位四象:东苍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这里的“象”,是以“象”类物,是古人的一种分类和分析事物的方法,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
所谓位四象,就是象指代方位的四个组成部分,用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种形象代指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古人同时赋予苍龙、朱雀、白虎、玄武以神性,守护四方。
朱雀象征四象中的老阳(太阳),对应四季中的夏季,八卦中的离卦,与五行相配,朱雀代表火,属性为火,因朱雀星群连接起来可构成一只鸟的样子,因此古人也就勾画出了鸟状神兽的具体形象,同时让其周身被火所包围——这其实就是把朱雀的火属性形象化了,成了我们今天在四象图与古文物上所常见的朱雀形象,正因为朱雀的神话形象来自于星宿,所以才有了朱雀可助人成仙或接引死者灵魂升天的说法,在汉代,朱雀的形象还常常被刻画在墓室正门的画像砖上,可以推测,这也与朱雀的象征意义有关,朱雀象征四象中的老阳(太阳),即阳气充足,墓室里阴气太盛,古人希望朱雀的阳气能与之综合,使得墓室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或是希望借助朱雀的保护力,抵抗那些阴气太盛的恶鬼邪灵。
道教兴起后,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纳入神系,作为护卫之神,后来又逐渐被人格化,据《北极七元紫延秘诀》记载,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号为“执明神君”。
可以说,随着时间的累积,朱雀因被赋予了足够多的意义而渐渐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而不仅仅只是由人们丰富的想象力所虚构出来的一种神兽,朱雀与青龙白虎及玄武都是如此,这些文化内涵也使得它们成为一种很方便的文字工具,譬如,古人在行军打仗时,在队列排布上是很重视位四象的布置的,《礼记·曲礼上》曰:“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前朱雀后玄武”就是面南背北的意思,中国古人的方向系统属于南向系统,也就是以南面为尊,在先天八卦图中,代表天的乾卦位于南方,代表地的坤卦位于北,面南也就是尊天,背北也就是靠着地,另外南方属火,火作为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因素,原始人普遍有火崇拜行为,三来南方对应的是夏季,万物生机茂盛,代表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些都可以解释古人以南面为尊的行为,而以朱雀来代替单纯的方位词“南”显然更妥当。
从最初为便于分辨和记忆星群而设计出的虚拟形象,到最后成为承载着复杂众多意义的文化符号,这其实也从某个侧面反应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的形成过程,几乎所有的信仰与文明都是在人类探索世界以及寻求与世界宇宙达成和谐的方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丰富的,当我们回到最初的源头,就可以发现最简单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