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这是一句民间谚语,在过去,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称为青龙节、春龙节或是龙抬头日,到了这一日,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等习俗,而在这一日所吃的食物,也都是以龙命名的,比如春饼则被改称为龙鳞,面条是龙须,饺子则是龙耳。
传说二月二过节的习俗源自于伏羲时期,到了周武王时期,更受重视,二月初二这一日会举行重大仪式,到了明清时期,除了要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之外,皇帝自己也要下田亲耕,在唐代,二月二的过节方式稍有不同,当时并没有龙抬头的说法,而是称为“中和节”,因为古人认为二月是日夜平分的月份,校正度量衡器具也都选在二月,二月二日这一天皇帝会在宫廷内宴请群臣,并向大臣赏赐一把尺子,意在鼓励官员办事公平公正。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把农历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日且又如此重视呢?
这首先与天象有关。
美索不达米亚的占星者为了研究和观察恒星而把星空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称为一个星座,中国古人在观察天象的时候,也是利用恒星作为观测和定位的标志物,并选择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创立了中国人的星区划分体系,这些星宿可以理解为星群,古人设想把这些星群用看不见的线连接起来,进而虚拟出四种动物的形象,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其中位于东方的苍龙(青龙)七宿分别为角、亢、氐、房、心、尾、箕,从角宿到尾宿可连成一条龙形,角宿为苍龙之角,亢宿为苍龙之颈项部,氐宿是龙胸龙前爪,房宿是龙腹部,心宿是龙腰龙心,尾宿是龙尾。
每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得青龙七宿与太阳处于同一位置时,太阳的光芒就会遮蔽了七宿的星光,地球上的人就看不见东方七宿了,而当地球位置变化后,东方七宿又会重新出现,当位于“龙角”处的角宿出现于地平线上时,宛如巨龙微微抬头,时间上约二月初二前后,正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也是农耕开始的时候,人们敬龙神求春雨,祈祷五谷丰登,民以食为天,农业兴盛则国家昌盛,自然是历朝历代的君王最为重视的,再加上龙本身就是天子的形象象征,所以不论在民间还是在宫廷,二月二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古人把四象学说和五行学说结合之后,位于东南西北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星区,逐渐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古人将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作为东、南、西、北四方的代称的同时,也衍生出了“神兽说”,即认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化生为神兽镇守四方,是四方的保护神,而它们的形象也越发具体化:
青龙为东方之神,也被称为苍龙,首如麒麟,身似长蛇,犄角似鹿,面有长须,五行属木,故而其色为青。
朱雀为南方之神,也被称为朱鸟,鹰嘴鹰目,威猛雄健,全身为火覆盖,终生不熄,五行属火,故而其色为赤。
白虎为西方之神,其形类虎,怒目短耳、四脚五爪,长尾,可腾云,五行属金,故而其色为白。
玄武为北方之神,其形象比较特殊,为龟蛇同体,背覆鳞甲,五行属水,其色为玄,五行中对应水属性的颜色本当是黑,但龟属阳水,蛇属阴火,龟蛇相交意味着阴阳交合阴阳平衡,所以古人在确定玄武的颜色选择了黑中微微带红的玄色而非纯黑色。
除了东南西北,中国古代还有第五方之说,这第五方便是中央,也有一保护神——黄龙,五行属性为土,其色为黄色,一说黄龙即是应龙,头长额突,腹大尾尖,背有双翼,擅长蓄水,相传曾助黄帝战蚩尤。
在风水学中,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之说,这里的青龙指的是东方位置。据说风水学最早是起源于黄河流域,因北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据定了当地人在选择住宅坐向时,以“背靠北山,面朝南风”为首选——中国古人认为四个方位的保护神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分别镇守东、南、西、北四方,所以背北面南便是尊重四神之义,也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再加上在先天八卦图中,代表天的乾卦位于南方,代表地的坤卦位于北,面南也就是尊天,“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所以中国人的方位体系自古以来都是以南为尊的南向系统,在这个南向系统里,左边即东方,在风水学里为青龙位,代表阳的力量,右边即西方,在风水学里为白虎位,代表阴的力量,阴阳平衡才能家宅安宁,故而青龙位与白虎位的地理特点也必须是和谐的,不能一方太高一方太低,否则就会影响阴阳平衡。当大家弄清了这些原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这一句话也就变得简单明白了,就是“顺应天道,阴阳平衡。”
龙与虎都是雄壮强大的生物,拥有让古人崇拜敬畏的力量,因此龙与虎都常被用来作为权力和威严的象征,龙被赋予“至仁至灵”的品性,黄龙位于中央,五行属土,代表土地肥沃,万物繁茂,青龙位于东方,五行属木,也代表草木和生命中的生发之力,且有如四季之春,滋养万物,所以最终龙被选为皇权和天子威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