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他是北宋文坛盟主;论艺术,他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论仕途,他22岁便进士及第,一时间名满天下,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宋史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1、读遍天下书—文坛的大盟主
首先,他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巨匠。
他为我们留下了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四千两百多篇散文作品。
论诗,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艺术上别开生面。唐人已经将诗写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苏轼的诗也毫不逊色。
写庐山——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大的夸张,极富表现力,将庐山的雄伟壮丽写尽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人再写还能写到李白的境界吗?不能了。
但苏轼到了庐山,就不这样写了。
他写《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面貌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诗中有画,堪称一首天才的哲理诗。
写兄弟情:苏轼与其弟苏辙的兄弟情,千百年来是独此一对。苏辙性情平和稳重,常常劝哥哥言行谨慎,苏轼常常称赞: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乌台诗案面对死亡时,苏轼写给其弟的绝命诗令人凄恻满怀。《狱中寄子由二首》
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其变法虽然也有成效,但是仍存在很多弊端。苏轼仗义执言,作诗讽刺,被舒亶、李定等人罗织罪名,苏轼被羁牢狱,这就是当时著名的的“乌台诗案”。东坡在狱中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于是写下这两首诗。其一“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独来感人肺腑,不免感叹二苏的手足之情。其二“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写子写妻,写思写愧,感人肺腑。
论词,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提出诗词自是一家,并开创豪放派与婉约派平分秋色。
写豪放——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河广阔,历史久远,词中亦包含着自己政治落空的悲哀,但这不是悲泣,而是强者的气势恢宏。人生如梦,小小忧患又何足挂心?这是他的豪放,他的乐观旷达。
写婉约——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诗作于贬谪之时,最后一句,墙内佳人根本不知道,墙外人的存在,而一个“无情”饱含了自嘲,忠而被贬,一路艰辛,朝云唱词时亦感慨苏学士的遭遇,双泪满衿。
写中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两处牵挂。天宫虽有琼楼玉宇,却寂寞寒冷,怎如人间值得?可月亮圆了,人却不能相聚,古往今来都是不能如愿,只能祝愿分离的人们长长久久,共享这皎皎明月。这首中秋词,醉倒了千古月光。
论文,他与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文章风格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前后赤壁赋成为千古绝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何等的自然!“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至今读来,满口生香。
当年的宋神宗平时最喜欢苏轼的文章,在宫中每每读到苏轼的文章,都享受的忘记了吃饭,并连连称赞天下奇才!除了文学性的散文之外,就连贺谢表章也爱不释手。
2、新火试新茶—艺术的大咖
艺术方面也毫不逊色。
在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在寒食节作了两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身处异乡,家徒四壁,生活不尽如人意,读起来不禁落泪,苏先生此时的孤独惆怅谁人能知?通篇书法亦是跌宕起伏,下笔有力,他的苍凉感受,他的人生之叹,全在这行书里了,一挥而就,光彩照人,是苏轼书法作品的代表之作。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在绘画上,苏轼与米芾等倡文人墨戏画派,是“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有《枯木竹石图》存世至今。《枯木竹石图》
苏轼有一首著名的题画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提出了文人画应有的独特内涵,诗歌意境美、书法笔墨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要讲究清新自然,不可将就。这一理论集中体现了苏轼的美学思想,也使得北宋末年的绘画开始注重意境表现。
苏轼还能弹琴,懂下棋,虽不能与他的书法绘画媲美,但也是锦上添花的艺术天赋。
3、平生为口忙—舌尖上的宋朝
一首《初到黄州》开启了苏轼的吃情岁月。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来到黄州并不苦,这里有肥美的鱼,清香的竹笋,自己还悠然自得,多美的时光。
他绝对是个天才美食家。
做东坡肉——“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做东坡羹——《东坡羹颂》引:“东坡羹,盖 东坡居士 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盌在菜汤中,入生米为糁。”
菜饭合一,简便易食,苏轼还将它介绍给朋友,《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诗:“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谁知南粤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勿语贵公子,从渠嗜羶腥。”
到海南,发现牡蛎真真美味,有文为证: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苏叔党,东坡第三子)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苏轼在《老饕赋》写道:“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写这时间美好的食物,笑自己的爱吃,美食家的小小传记将自己的天真风趣表露无遗。他从北到南,创造了一道又一道的养生美食,这是逆境中最好的享受。
4、奋力有当世志—百姓的父母官
范文正公的一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将宋代文人大夫的当世志说得透彻无比,无论何时,紫蟒或白衣,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自始至终,苏轼都在做对百姓有益的事。
杭州三年,他尽心尽力为民造福。当时,江淮地区遭遇旱灾,百姓求雨不得,水比油还要昂贵。苏轼与知州陈襄经过实地考察,挖沟修建,全面检查,让六口大井重新流出活水来,杭州人民又有了足够的甘泉。
苏轼对农民的农事亦是十分挂心,有一次路过无锡,看到一种新式农具―龙骨车,大大节省了人力,并且十分高效,他写《无锡道中赋水车》赞美道: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抵达徐州,他亲自指挥抗洪抢险,与人民生死同在。当时的洪水恨不得将全城淹没:“黄河西来初不绝,但讶清泗奔流浑。夜闻沙岸鸣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苏轼却抱定人与城同在的决心,马不停蹄地在每一处危险的地方亲自指挥,筑起了东南长堤。
元祐四年,苏轼又回到挚爱杭州。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历经坎坷十五年,他重回杭州再见当年“白雨跳珠乱入船”,激动惊喜百味杂陈。但是,一到杭州便面对灾情:粮食短缺,瘟疫盛行。苏轼反复陈词用所有钱款采购粮食,使百姓度过饥荒。瘟疫流行也使杭州民不聊生,苏轼立马自费购买大批药材,配制“圣散子”,组织医僧为民治病。
战胜饥荒,驱散瘟疫,政绩卓著。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至今不衰。
他是个全才。可苏轼让人崇拜的不只是他的才华,还有他的和安思想,他的民胞物与精神。他可敬,三起三落仍不忘为民造福,仕途失意仍为人民谋福祉;他可爱,身处逆境不忘创造美食,著书立说仍能有补于世。自始至终,他不忘初心。如何形容苏轼的成就?文坛盟主,大宋全才,这都远远不止,他更是无数人的精神宝藏,是普天下文人心中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