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清华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邱勇专门提到一个男生的名字:林万东。
林万东
以 713 分考上清华的林万东,来自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大山深处,是典型的穷人家的孩子,查询成绩时还在工地上搬砖。
他爸爸患有腰伤和脑梗,不能干重活儿。他姐姐在读大学,弟弟在高一,家中还有 85 岁的爷爷。
这个相信读书才有出路的家庭,并没有垮下。因为,这个家中,有一位不怕吃苦也不愿服输的妈妈。
工地上的妈妈
在儿子收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孔大桃流着泪笑着说出的这句话,还是让人看见这位“状元妈妈”的与众不同:
“但压力最大的时候,我心里仍然非常高兴,只要孩子听话,我一直都是能吃苦耐劳。”因为有奔头,所以有压力。因为有希望,所以愿吃苦。因为愿接受,所以才快乐。
没有读过太多书的母亲孔大桃,说出的这段话,给读了很多书的我们,上了这样一课:
我们之所以为压力感到痛苦,很多时候并不在压力本身,而是害怕吃苦的我们,对压力太过抗拒。
母亲孔大桃的这种乐观,在儿子林万东的自白书《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无限可能》中,也有所提及。没有感谢贫穷的林万东,多次提到妈妈用弱肩撑起一个家,但从不说自己苦。
这让我们再次看到,永远不要低估母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一个伟大的母亲能“富”3代。孩子到底期待什么样的母亲?什么样的母亲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她提出了6个标准,妈妈可以自查。
美国文学家爱默生说过:“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文明、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把自己也从怒气与不理智中解救出来。”
而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妈妈面对孩子的无心之过大发雷霆的场面。一位脾气暴躁的妈妈,有一次在孩子泼洒了牛奶之后怒冲冲地数落个没完,她11岁的儿子镇定地望着她,将了她一军:“妈妈,您想一想,您的怒气,有多少是因为我打翻了牛奶引发的?如果您工作上不顺心,或者有别的烦恼,您不应该迁怒于我。”
这位妈妈如遭棒喝。后来她对我坦白:“自从经过那事,每次孩子犯下过错,我一脑门的怒气就要喷薄而出时,我就会停10秒,想一想,我是不是在借题发挥、迁怒孩子,以及我的怒气除了伤害孩子外,还解决了什么问题。”
很早以前,我看过一段微视频,里面拍摄妈妈和孩子两组短片。导演要求妈妈给孩子的表现打分,妈妈们无一例外地给孩子打6、7 分,8分就算高分,还有打5分的。理由呢,做过妈妈的几乎都懂,比如不听话、不爱干净、成绩不好等等。
但是,所有的孩子都不约而同地给自己的妈妈打了满分。
妈妈们哭了,可是哭了之后呢?
妈妈们不会只靠感动活着。
她们在和孩子日以夜继的角力中,眼泪和感动被耗光。妈妈们的愤怒在孩子不如意的表现后会占到上风,然后“为你好”的紧箍咒日日都会响起,争吵的模式每天都在上演,遇到心理脆弱的,就有悲剧发生。
每个孩子,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爱我们自己。所以他们才不吝啬给我们满分。
在孩子的眼中,妈妈就是全世界。
工作的焦虑、生存的压力,甚至和伴侣之间的争吵,都会直接导致父母将负面情绪不加任何修饰地倾泻给孩子,而孩子只能作为可怜的垃圾桶。
有的时候,的确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也曾苦口婆心地劝解,收效甚微,然后大打(骂)出手(口)。可是,做父母的请扪心自问一下,哪一次我们因为孩子不听话而发了火之后,我们没有自责后悔的?哪一次不是骂完后,孩子委屈地哭泣,我们比孩子还难过的?
而对孩子宽容所带来的好处,我们可以提到一个科学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
有个10岁的男孩,不小心把自家的花瓶打碎了。他的母亲没有责怪他,只是对他说:“花瓶打碎了,从这件事中,我们能不能得到一点什么启发?”男孩胆怯地说:“我知道错了,以后做事要小心。”
“还有呢?难道就没有别的启发吗?”妈妈又说。
男孩默默将碎片一块块捡起。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关注打碎的碗、杯子,并对那些碎片进行研究。有一天,他终于发现了这些碎片的规律: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比是16:1 ,次大碎片与中等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1 ,中等碎片与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1 。长大后,这个男孩将他的发现应用于天文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发明了残破文物、陨石的复原技术。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雅各布•博尔。
从妈妈身上,雅各布不但习得了遇事从容不迫、不被坏情绪挟裹的能力,更学到了一种宝贵的宽容心,这种能原谅他人无心过错的胸怀,让他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得到了整个团队的支持和爱戴,从而避免了很多人际关系中的内耗。
一个总是抱怨焦虑的母亲,孩子也会跟着自责悲观。
知名主持人赖佩霞曾经发表过一段TED演讲,在那次演讲中她讲述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经历,提出了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问题:
“当妈妈不快乐的时候,孩子怎么敢快乐?”
赖老师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是母亲一手抚养她长大的。母亲的性格敏感、多疑,面对独自抚养孩子的压力,总是充满哀伤,终日抱怨,喋喋不休。
她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将自己全部喜怒哀乐会倾倒给孩子,甚至会把所有的不如意都归罪给孩子。
于是在那段跟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年幼的赖佩霞不敢做错事,不敢惹麻烦,甚至不敢跟妈妈说自己在外面受了什么伤。
因为怕妈妈伤心,怕妈妈会抱怨,所以小小年纪她就一个人抗住了所有的苦,甚至很长一段时间,走不出胆怯、自卑。
台湾心理学博士洪兰女士说:“从人类演化角度看,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莫言在散文《母亲》里有过这么一段叙述:
“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但母亲的乐观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爱抱怨的妈妈,很容易生养出针尖对麦芒的儿女。而阳光快乐的妈妈,家就是一座鸟语花香的天堂。
青年作家艾小羊说得好:
“妈妈与保姆最大的区别就是她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包括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是做孩子情绪的引路者、精神的支持者。"
妈妈的快乐与幽默,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有的妈妈,平常也对孩子无微不至,然而,一旦到了公布成绩的时候就变脸了,再看正在领教妈妈训斥的孩子,真像被霜打了的青菜一样满脸黑线。
很多妈妈认为,孩子出不了成绩,就是对家长教育投入最大的否定?有妈妈留言说:
最近心灰意冷,觉得好累。所谓成王败寇,家长对孩子教育再用心,对教育理念再有想法,可是,你教的孩子出不了成绩,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你的方法就是错的。
听着是不是很耳熟?评价孩子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妈妈真的不在少数,她们也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刺激孩子,把他说得一无是处。这种基于虚荣心的攀比,严重伤毁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不自信的孩子,一是会变得破罐破摔,“说我不行,我就不行给你看”;二是会变得内向自卑,害怕与比自己更行的同学交往。这两种状态,都是妈妈不愿看到的吧。
在科技发展处于加速度的时代,你完全没法预料未来会出现怎样的一种职业需求,一种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孩子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保持高度的自信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否则哪怕他现在门门满分,也很容易被时代淘汰。
俞敏洪说:先别要求孩子考一个好大学,有些东西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大学毕业以后进了社会,学习能力尽管依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抗打击能力!!这就是逆商,是一个你能够面对失败毫不在意,并且面对某种有风险的或者需要突破的事情,你也敢于去尝试的一种心态。
当你有逆商时,你会发现人生当中出现的很多困境、痛苦、失败,甚至是在为你未来一个更大的目标做准备。让我们的孩子有这样的胸怀不太容易,但是我们大人是应该有这样胸怀的,一旦有这样的胸怀,你就不会太在意你孩子的成绩是班里第一名、第二名,上的大学是北大、南大,还是东大。
因为孩子的命运是由多层因素组成的,你就会关注到,你的孩子有没有逆商,能不能承受住打击,打击以后还能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你的孩子有没有情商,跟人打交道是不是特别流畅,做人做得非常到位,赢得周围朋友的信任这种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
未来,唯有自尊自信的孩子,才会接受陌生领域的挑战,才会对自己的选择有决断、负责任。这样的孩子,才会在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找到成功之路——这是比今天教给他任何题目都重要的事。
而保护孩子自信心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妈妈要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与特长。不要基于虚荣,当着亲友、邻居或孩子同学的面贬损他什么都不行,让他自惭形秽。这比任何方式都毁孩子。
与小时候跟妈妈特别黏糊不同,一过10岁,孩子开始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他们的抽屉有一两个上了锁,他们偷偷摸摸写日记,他们设立了手机的开机密码,有些小心思他们愿意跟好朋友讲,不愿告诉父母。
有的妈妈觉得孩子有了瞒自己的事一定不是什么好事,她觉得孩子跟好朋友煲电话粥耽误学习,送异性同学礼物一定有“早恋”的苗头。一方面,她是出于“指导员”那颗扑腾扑腾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孩子有事瞒着她,她也有一点“被抛弃”的失落与伤心,于是,妈妈成为侦查狂、偷窥狂、窃听狂。
沈阳市的一位爸爸发现女儿在跟同学电话聊天时,说一些“223”、“VVG”、“状态信号3”等他听不懂的暗号,后来几经打听才了解到,223是笑的意思,VVG是英语very very good 的缩写,而信号3意思是信号满格,状态很好。也有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想加入孩子的QQ群,却被层层阻拦,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或暗语,根本没有办法进去。
通过新闻报到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是父母想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却苦于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而另一方面是孩子想通过设置重重障碍保护自己的隐私和成长空间,避免父母的渗透。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长大,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及时转变,而孩子划出边界的远离行为让他们有些惊慌。另一方面孩子也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用叛逆的行为来象征自己的成人感。还有就是有些父母跟不上孩子和时代发展的节奏,对新颖事物不能接纳,觉得自己与孩子有了隔膜,有种被隔离感。
不过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看,青春期的孩子关键在于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这需要他们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这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父母的叛逆和远离。
孩子长大的过程,同时也是远离父母的过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叛逆也是一种成长,父母只有理解了孩子成长的特点,才会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
有些妈妈会说:我偷看孩子的日记和聊天记录,是生怕他(或她)学坏呀!亲,如果孩子真的已经与你离心离德,他自有一万种方式隐瞒你。
当孩子从学校归来时脸色不好,妈妈会怎样开始自己的询问?
其实,一个有高情商、有同理心的妈妈会用开放式的问句让对话可以持续,让孩子感受到亲子之间是平等的,他是受尊重的,这样孩子才会打开胸怀,整理思绪,把他的遭遇与故事完整地说出来。这是妈妈避免对孩子过早地下负面结论的一个方式。
当妈妈可以进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探究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尝试理解他的思维方式,妈妈可能就会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解药,同时让亲子关系更为亲密。
妈妈有了同理心,将不会处处挑剔孩子,抱怨、责怪、嘲笑、讥讽便也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赞赏、鼓励、谅解、扶持。这样一来,亲子之间的信任感与亲密关系才得以牢固建立,并且得到不断深化——妈妈对孩子越真诚,越善于倾听、体谅、尊重或宽容孩子,孩子也越容易向妈妈敞开胸怀。
如此形成的良性循环将一直持续到孩子25岁以后。而如果孩子也从妈妈身上学到了这种同理心,便有机会在生活中创造更好的人际关系,感受到更多的从容与幸福。
在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的交流中,专家发现过一个非常奇特的规律:特别强势和说一不二的妈妈,将培养出特别懦弱、永远唯唯诺诺、没有想法的孩子;妈妈喜欢帮孩子做主,孩子就越发脑袋空空、没有任何主见。
所以高明的妈妈会适当示弱,把选择权还给孩子。通过痛苦的反思,我们这些做妈妈的不得不承认:孩子是另一个生命,他有他自己的轨迹与去向;我们把他养大不是为了让他来还债的,他对我们没有任何亏欠。孩子在我们身边暂留,陪伴我们度过美好时光,却并不完全属于我们。
纪伯伦在他的名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说: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用力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