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籍历朝状元总数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江苏(60名)、浙江(54名)。唐代全国状元137人,河南状元有20人,占了状元总数的14.5%。北宋状元共67人,而河南人就有23位,占了总数的34.3%,居全国各省之首。
赵室南渡,经济重心南移,河南逐渐也失去了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明代河南状元人数急剧下降,仅2人,孙贤和刘理顺,这两人都是开封杞县人。清代河南状元人数更一步减少,只剩1人,固始的吴其濬,嘉庆二十二年状元。
很多时候把吴其濬简化成吴其浚,这是不对的,因为吴其濬的堂哥名字叫吴其浚,简化之后两人容易混淆。吴其濬家族在清代是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自吴其濬祖父起四代共有进士九名。其祖父吴延瑞是乾隆三十一年的二甲十四名进士(1766年),官至广东按察使,著有《清芬书屋文稿》。其伯父吴湳,乾隆四十六年进士(1781年),官至解州直隶州知州,有《卧云山房文稿》传世。其父吴烜,清乾隆五十二年进士(1787年),官至兵部吏部左右侍郎、礼部右侍郎,著有《中州文献考》、《读史笔记》等。
吴其濬长兄吴其彦是嘉庆四年的二甲六十三名进士(1799年),官至兵部右侍郎,著有《藤花书屋遗稿》等。另有堂兄吴其浚、堂弟吴其泰,子侄吴元炳、吴烈为进士。吴元炳官至漕运总督,从一品,《清史稿》有传。
吴其濬(1789~1847),吴其濬从小好学,9岁考秀才的时候,因为年纪小,骑在他父亲的头上入场,监考观见了不满,并说骑父作马,吴其濬当时对望子成龙,一众叹服。21岁时(1810年)考中举人,28岁时(1817年)中状元。
中国古代文人视自然科学为雕虫小技,特别鄙视。他与一般的文人官吏不同,为政之余还特别留意经世致用之学,对植物、矿产、地理等都有所研究,特别是对于植物学有极高贡献。1300多年科举史上,吴其濬是唯一在自然科学领域有卓越建树的状元。
吴其濬对植物有着特殊的兴趣,据说这兴趣源自一种神秘水果的魅惑,这位状元似乎也是个吃货,大约十来岁时吴其濬父亲在湖北做官时来了位远方的客人,带来一种新奇的水果,看着像鸭蛋,吃起来像橘子但味道更好。吴其濬很好奇,这是啥东东?问父母,父母皆不知,问客人,客人说是别人送的,自己也说不上名字。这激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从此对五彩缤纷的花花草草都有了异乎常人的兴趣。
道光元年(1821年),吴其濬父病逝,五年母亲病逝,吴其濬守孝居乡八年。其间,他选择固始城东史河湾买地建植物园,取名“东墅”。“植桃八百,种柳三千”,“编槿为篱,种菜数亩,”“经营三四年,绿鬖髿,覆半墅”。“门前对联书写:荒地十亩亦种奇花亦种菜,茅屋数间半藏农具半藏书。
他在《宋牧仲先生西陂杂咏诗后》中记述:“ 余于道光壬午( 即道光二年) 买田河东,距县五里而近,东瞻大山,西望城郭,史水自南逶迤而北,河干蒹葭,秋时如雪,时从芦花隙中,看风帆上下、两岸人家多以种桃为业,数十里如绛霞,横亘于绿麦黄菜间,红雨春霏,厚积畦垄,恐桃源洞未是过也。余于堤上种桃八百株,栽柳三千树。以在余城居之东为小园,名‘ 东墅’ 。东墅在今沙河铺乡花园村,该村至今以为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业。某年山洪暴发,东墅被淹,他带粮,溯史河而上,进入大别山腹地考察水患原因,并写出《治淮上游论》,颇有建树。他写文作赋时常自称“雩娄农”,并非谦辞,而是对于耕读传家的追忆。
道光九年(1829年),吴其濬守孝期满回京,初任教习庶吉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十一年(1831年)为南书房行走。十五年(1835年)任鸿胪寺卿,授通政使司副使;次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十七年(1837年)任考试御史、阅卷大臣、浙江乡试正考官,授兵部左侍郎,后调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十九年(1839年)转任户部左侍郎;次年署湖广总督,授湖南巡抚;二十三年(1843年)调浙江巡抚,改云南巡抚,次年署云贵总督;二十五年(1845年)调福建巡抚;改任山西巡抚兼提督盐政。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山西巡抚提督盐政“乞病归”固始,次年病逝。
宦游大半个中国的生涯中,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实地观察各种植物,采集标本,并绘出图谱,描述其形态和生长情况。这项工作长期而艰苦,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有的植物在湖南没找到,到了云南才找到。有的长期寻找仍难以采集,令他耿耿于怀,在《植物名实图考》卷六“油头菜”条下,他写道:“余屡至,皆以深冬,搜采才所得,至今耿耿。”吴其濬还将一些野生植物移栽到盆中,观察其形态和生活习性。这位高官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山野大泽,向农夫和药农请教,甚至向放牛娃请教,“蔽”有结实和不结实两种,就是他从放牛娃口中知道的。真正的不耻下问,真正的海纳百川,这样的心态和艰苦努力,让他收集到民间海量的植物知识。
在云南巡抚任上他深入矿区考察,倡导采矿和冶炼生产,写出了《云南矿厂工器图略》和《滇南矿厂工程图略》。这两本书除记载了云南的矿产资源外,还对矿物知识、采冶技术进行研究探索,是我国第一部矿业工具的专著,也是矿厂经营管理第一部专著,在矿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吴其濬对植物的喜好早已被道光皇帝所知,曾拿出宫中罕见植物让他辨识,并询问他黄瓜始于何时等问题。吴其濬去世后道光谕曰“山西巡抚吴其濬由翰林院入直南书房,外擢巡抚,学优守洁,办事认真,兹闻溘逝,殊深痛惜,著封赏,加封太子太保衔,照巡抚例赐恤,寻赐祭葬。”
去世时他的《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尚未完全整理好,继任的山西巡抚陆应谷对吴其濬十分感佩,用了两年时间整理遗稿,并校勘印行,完成了吴其濬的遗愿。《植物名实图考》38卷,记述植物12大类1714种,比《本草纲目》还多500余种。所记述植物分布19个省。尤其是所绘图谱精美准确,为近代植物分类提供了借鉴。《植物名实图考》全面地记载了每种植物的文献渊源,以及它们的别名、产地、形状、习性、用途等。对于前人的描述不确或有错误的地方,作者就加以纠正。一些植物作者未能找出更好的资料加以论证的,就采用前人较好的图文。因而可以说《植物名实图考》是对古代植物学的空前总结和发展,是我国古典植物学发展的高峰。
其插图基本上都是依据实物绘制的,一般都比较准确可据,曾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俄国植物学家贝勒(E.Bretschneider)在其《中国植物学文献评论》一书中,对吴其濬的著作有较高的评价。说书中的插图非常精确,其精确者往往可藉以鉴定科目,强调欧美研究中国植物的学者应该阅读这部著作。1919年,商务印书馆铅排这部著作时,西欧学者竞相购买此书。日本在明治年间也曾刊印过这部著作。日本近代植物学家在编写《日本植物图鉴》时,也参考过这本书。直到今日,《植物名实图考》仍是我国植物学者重要参考书。
这本书还特别涵养和滋润了一个小孩,十多岁时的吴征镒偶然在父亲的小书房中看到了《植物名实图考》,深深地被吸引了。便萌生了要探草木根本的念头,这本书也是他一生最爱读的书,百读不厌。2008年和2010年,吴征镒领衔主编的《中国植物志》接连在全国科技表彰大会上获奖,个人更是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