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3 分子
⒈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⒉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⑵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⑶分子在不停运动。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⒊分子的内部结构
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考点14 原子
⒈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⒉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⒊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⒋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考点15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⑴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⑵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
⒉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⑴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
⑵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⒊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如:衣服晾晒、花香、热胀冷缩、溶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考点16 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17 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考点18 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考点19 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
前面加系数后只表示几个原子,如2H:表示二个氢原子注意。
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考点20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
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金属)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碱、盐)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21 元素周期表简介
⑴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各周期数=电子层数
⑵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⒉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22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⒈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⒉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⑵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
元素的分类 | 最外层电子数 | 得失电子趋势 | 化学性质 |
稀有气体元素 | 8个(氦为2个) |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 稳定 |
金属元素 | 一般少于4个 |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 不稳定 |
非金属元素 | 一般多于4个 | 易得到电子 | 不稳定 |
元素的化学性质、化合价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⑶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考点23 离子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Na+、Al3+、Cl-、S2等
⒋有关离子的小结
⑴金属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离子通常带负电荷;
⑵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