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的过往!“民国梁祝”高君宇与石评梅:生不相恋,死后同穴

2025-01-19 10:18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856人

北京陶然亭,有一个特殊的墓地,此墓曾受过新中国总理周恩爱的特别关照。这座墓碑的合葬者,虽是一男一女,却又并非夫妻。生前,他们甚至并非恋人关系,但死后,他们却合葬于此。

这个墓地,正是“高石墓”,高是指革命烈士高君宇,而石,则是革命志士、诗人石评梅。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慧星之迅忽。”

高君宇墓碑上的这句话,取自高君宇日记,是海涅的一段话。而把这句话刻在墓碑上的,正是高君宇墓地合葬者:女诗人石评梅。

这行字外,石评梅还在墓碑上刻了几行特殊的小字:

“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慧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侯。”

微信图片_20191208212725.jpg

石评梅为何要在墓碑上写下这样一段伤感的话?她和他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往,而非得“把剩下的泪流到坟头”?

在故事开讲前,先将时光镜头摇回20世纪的民国初年........

1920年年初,风雪日的北京,在山西同乡会上,已是诗人的石评梅偶遇了同乡青年高君宇。高君宇的演讲,让石评梅热血沸腾。演讲后,石评梅主动向高君宇打了招呼。

高君宇在听了石评梅的自我介绍后,激动地说:我在报上看过你的文章,对你的才华和思想非常倾慕。

交谈中,高君宇惊喜地发现,两人不仅是同乡,他们的父辈竟还是旧识。而他与她,还曾是儿时的玩伴......

缘分总是如此神奇,又如此捉弄人。

这次会面后,他们都对彼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因为革命需要,此时的高君宇,不得不经常在北京和山西两地奔波,协助开展各种革命活动。也正因此,他时常遭到敌人的通缉。

不得已之下,两人只得以鸿雁传书的方式继续感情交流。他们借着纸笺,谈文学、谈理想、谈抱负、谈国家大事。一得空,他们便相约北京南郊的陶然亭湖畔,一起赏花、散步。

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娇弱女子,一个是风度翩翩的才子,一来二去间,特殊的情愫便不自主地萌生了。高君宇对石评梅的文学才华很佩服,而石评梅也十分倾慕这位共产主义斗士。

在长期的交往中,两人开始互相影响对方。

高君宇会带石评梅走向普通的劳苦大众,与工人朋友交流,开阔她的事业,振奋她的精神。在高君字的帮助下,石评梅写了很多抒发进步思想的诗文,表达了自己炽烈的革命情怀。

转眼三年,1923年秋天,石评梅又收到高君宇的一封来信。拆开信,一片火红的枫叶滑落眼前。

“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

这封突如其来的求爱信,让石评梅陷入忧虑和矛盾中,她怔住了。良久后,她提笔在红叶上写下了一行字:

“枯萎的花篮不能承受这鲜红的叶儿。”

石评梅的“不能承受”背后,有太多沉重。在此之前,她曾因为一段持续三年的恋爱而耗尽了心力。原本,她以为她能和这个叫吴天放的才子共度一生。却不想,关键时刻她才知道:他竟是已婚。

经历过这段感情后,石评梅便发誓终生不嫁。更为紧要的是,石评梅一直以为高君宇与封建包办婚姻里的妻子,还有复合的可能。

当高君宇拿到这封“回信”时,他久久地凝望着红叶上的字句,陷入了沉思。

高君宇知道,这是石评梅的婉拒。但早已打定心思的高君宇,岂会因为她的婉拒而退缩。

那个枫叶红得透亮的秋天,高君宇将石评梅约出,告诉她:自己此生一定要竭尽一切可能与她结合。

“你不想知道我的过去吗?”石评梅抬眼问到。

“你过去发生过什么并不重要,我只知道你现在没嫁人,这就够了!”高君宇看向石评梅。

石评梅转过脸,避开高君宇的眼神,沉默着,不再说话。

这次见面并未能改变什么,石评梅一如既往地逃避这段感情,而高君宇依旧坚定地守着他心中的所爱。

高君宇知道石评梅喜欢一种特殊的梅花,偏偏整个北京城,只有一个小岛上有这种梅花。于是,高君宇为了哄石评梅开心,便在最冷的冬季,去小岛上采来梅花送给石评梅。

但石评梅始终固执地守着她终身不嫁的信条,她在信里写到:感情是深渊,能吞没一切!相比石评梅的固执,高君宇更固执,他固执地坚信:她会是他一生的伴侣。

“这种信念越来越强烈了,我能感觉到,我们最终一定会永远在一起!”高君宇说。

1924年,高君宇因被北洋军阀通缉,必须离开北京前往山西,那晚狂风暴雨,高君宇却刚在虎口脱险后,还去找石评梅与她告别。

微信图片_20191208212732.jpg

那个晚上,高君宇对石评梅说了很多。他将自己曾经的那段包办婚姻的种种,悉数告诉了石评梅。“她(原配)现在是我爸妈的干女儿,仅此而已!”高君宇对石评梅说道,“此后余生,非你不娶!”

石评梅只静静听着,什么也没说。在前一段感情里,她的那位爱人后来也曾对她说过这样的话,旧伤未愈的她,犹豫着。

革命中,高君宇经历了一次生死大劫。一次,高君宇在车里被流弹击中,但经抢救他终脱离了生命危险。脱险后,他第一时间给石评梅写信:

“我能坐在车里不死!这里我还图着几块碎玻璃,见你时赠你做个纪念。”

这封信寄出时,石评梅快过生日了,高君宇特地去店里买了一大一小两个象牙成戒。

“一个大点的我自己带在手上,一个小的我寄给你, 愿你承受了它。或许你不忍吧!再令它如红叶一样的命运。愿我们用‘白’来纪念这枯骨般死静的生命。”

信寄出后不久,身为孙中山秘书的高君宇便随孙中山南下了。

石评梅收到那枚象牙戒指后,并未退还这枚戒指。她接受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她觉得:这对白色戒指,象征了二人会永远保持“纯洁如冰雪的友谊”。

高君宇见石评梅这次终于没退还戒指,心舒了一大口气。他在接下来的信里,再次向石评梅写信倾诉思念。但这次,石评梅又开始退缩了。她在回信里说:愿永做他惟一知己的朋友、同志。

高君宇收到信后,复信到:

"你的所愿,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愿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

石评梅看到这封火热的回信,似有所动,却终究没有在信里接受高君宇。一如高君宇所言,石评梅依旧只在信里:

“答复人家不(高君宇自己)需要的答复,你只会与人家订不需要的约束。”

当年10月,北京发动政变,革命成立了以段祺瑞为首的北京临时执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年底,高君宇随孙中山抵达北京,做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

由于新伤未愈的情况下奔波劳累,加之思念石评梅的缘故。本身有肺病的高君宇病倒了,住院的这段日子,石评梅每天都会来探视高君宇。

此间,高君宇见石评梅一直戴着那枚象牙戒指,很是开心。但这次病后出院不久,高君宇患急性阑尾炎再次住进了医院。因术后大出血,1925年3月6日凌晨,高君宇去世,时年29岁。

高君宇的突然离世,让石评梅震惊不已,她怎么也不肯相信高君宇竟就这样离开了自己。

葬礼上,悲痛欲绝的石评梅,甚至未能到现场送他最后一程。

高君宇过世后,整理高君宇遗物时,在一本书里,石评梅找到了当初那片寄情的红叶,上面字迹依然,只是中间已然枯干了。

捧着这片红叶,石评梅心如刀割:

“红叶纵然能去了又来,但是他呢,是永远不能再来了!”

之后,石评梅以同乡、同事的身份,带着整理好的高君宇遗物返乡。直到到了高君宇家,石评梅才知道:君宇一直没骗她!他和原配早已解除婚约,她如今仅是高家的女儿。

临回北京前,高君宇原配拿出几本日记说:“我不识字,但我请识字的人看过,这日记是写给一个姑娘的,开头的字是‘梅’,我想应该是你。“

石评梅颤抖着打开日记,那无比熟悉的字眼映入眼帘:

“梅,我虽无力使海上无浪,但是经你正式决定了我们命运之后,我很相信这波澜山立狂风统治了的心海,总有一天风平浪静,不管这是在千百年后,或者就是这握笔的即刻......”

石评梅跌坐在地上,抱着高君宇的日记放声痛哭起来。此刻,她终于有了勇气,但这一次,他却再也不会给她机会了。

人世间最悲苦的情大概就是如此吧!

回到北京后的每一天里,石评梅每天都在自责中,她怪自己太脆弱,太不果断,没有及早地和高君宇结合。她甚至隐隐觉得,如果自己能抛下过往,并相信他,或许他就不会那般匆忙地离世了。

在高君宇墓碑上刻下那段话后,她每周都会去高君宇的坟上哭,有时候,她一去墓地,就是一整天,从太阳初升到落日余晖映上墓碑。

石评梅整理了高君宇所有的文字和书信,他的革命思想,他的理想,她都懂了。他顺着他的脚步,将他的革命思想、主张写进了自己的诗文里,以这种方式继续高君宇的革命。她也在用这种方式,实现了他与她的结合。

在她每周去哭祭的高君宇墓旁,她写下了《墓畔哀歌》,表达刻骨的思念之情:

"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我愿意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

痛失这段良缘的石评梅,在遇见时任我党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时,与他倾诉了这段情愫。当时正暗恋邓颖超的周恩来深有感触,决定鼓起勇气向邓颖超表白。

石评梅听后,决定充当两人之间的信使和媒人。深为石评梅和高君宇的感情动容的两人,决心突破一切阻碍结成革命情谊。促成这段良缘后的石评梅,眼见有情人成了眷属,思及自己和高君宇,竟越发伤感了。

由于悲伤过度加之操劳的缘故,三年后的1928年9月,年仅26岁的才女石评梅因病离世。巧的是,她也高君宇一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死后,遵照她的遗嘱,死后她被葬于高君宇墓旁。

这段感情,虽终因错过而成人间悲剧。倘若,石评梅能走出过往的阴影,坦然接受高君宇,或许,一切的结局真的就不一样呢!但世间,从没有如果,而只有后果和结果。

所幸最后,他们终于又可以在一起了。这一次,再也没有任何,能将他们分开。

不论春夏秋冬,日出日落,风霜雨雪,陶然亭上,高君宇与石评梅墓始终相依相伴.......

正如高君宇所说:他们终会在一起,永远不分开!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