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梁启超
国文人很多,由于儒学以及科学制度等的影响,读书人都在中国人心中占据很高的地位,中文中也有很多词用来形容他们的才华,比如出口成章,口若悬河,信手拈来等等。一个人如果学识渊博,能够熟练运用自己掌握的词语和典故,写出的文章又能激励和影响他人,那这个人一定是被万人敬仰。
因此,许许多多的中国文人都希望自己有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的本领,并作出人人都交口称赞的文章。但要想有如此的本领是极其不易的,除了要有过人的天赋,还要有超乎寻常人的努力。在中国历史上的文人,能做到这样的人屈指可数,梁启超就是其中一位。
说起梁启超的名字,每个中国人都再熟悉不过,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民国时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梁启超出生于1873年的广州新会。幼年时期的梁启超就显示出过人的才华。他自幼就喜爱读书,且涉猎范围广,主要学习孔孟经书等中国传统文学。那时的梁启超还未接触过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只是因科举考试的需要,主要学习做八股文章。
10岁那年,梁启超第1次参加科举考试,尽管第1次,他应付起来依旧得心应手。两年之后,年仅12岁的他,就中秀才及第,在当时广州新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是因这次秀才及第,1885年,梁启超才有机会进入广州学海堂读书。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梁启超的思想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了全新的篇章。
在刚进入广州学海堂读书时,梁启超的心思还一心一意放在科举考试上,他为了科举考试数次,南北奔波,进京赶考。在这样数次的奔波途中,梁启超见识了更多的人和事,逐渐打开视野,对自己处于的社会和国家有了更新的认识,他逐渐明白,世界上存在太多太多的人,他们不关心自己是否吃饱穿暖,不关心自己是否能够踏进仕途,衣食无忧.
他们关心的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他们希望拯救这个危在旦夕的中国。梁启超爱国为民的意识逐渐被激发,他毅然决然抛弃了以前进入仕途的梦想,选择站在这些有志青年一边,跟随他们一起,开始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
为找寻一条能够真正救国救民的道路,梁启超博览群书,废寝忘食,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他逐渐懂得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道理,若中国不能发展,必将走向灭亡;他逐渐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知道自己肩负重任,肩负改变中国面貌的重任;他逐渐懂得,改变中国的第1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后怀揣着这些想法的梁启超,与陈千秋,康有为结识。在三人的思想交织下,明治维新思想诞生,梁启超成为明治维新的发动者之一,他与康有为等人一道走上改革维新,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为宣传改革维新,唤醒中国人民改革政治体制,救国救民的思想,他先后创作了《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文章,宣传改革维新,他认为中国若想改变时局面貌必须改良中国的政治体制,实行西方的宪政体制。他文章用词娴熟,观点犀利,极复感染力,唤醒了中国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学子,一批批优质人士。
令人遗憾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革派,政治力量和手腕太过弱小,他们想通过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来拯救中国的想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中华大地。但这一次的失败并不能击垮梁启超,他仍旧为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时局而奔走。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曾进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一职,本来可以在这个职位上继续发光发热的梁启超,却遇到袁世凯复辟帝制,他的想法又一次落空。尽管梁启超的政治生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但他的学术造诣之高却令人望尘莫及。
梁启超拥有人人都羡慕的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的高超本领。不仅如此,他一生勤奋好学,喜爱读书,且涉猎范围广,他每日都要读书,以读书开始,以读书结束。梁启超还为自己总结了读书之法,将每日要读的书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要精读细读,一类则是浏览,快速阅读。
他过目不忘,博览群书的本领正是在这种良好的习惯中养成。梁启超认为我们不仅要养成读书细的习惯,也要养成读书快的习惯。读书不细则等于白读,而无所得,浪费时间。读书不快,则不能博览群书。
梁启超一次到书铺买书时,曾遇到一本他非常喜爱的图书,想要买回家细心阅读。但那是梁启超年纪还小,还在为科学考试四处奔走,他手头并不宽裕,再加上那时书本价格极贵。可他对此书实在喜欢,就和卖家讨价还价,只是卖家不愿降价出售该梁启超,无奈,梁启超只得在书铺当场翻阅。
他用了几个小时通读全书,读完书便要走,卖家询问他为何不买书,梁启超请回答,他已经将全书背下。卖家听后十分惊讶,他不信有人竟能在短短几小时内背完一整本书,就随手翻了一页让他背诵。梁启超竟熟练背出,且一字不差。卖家十分惊讶竟有如此过目不忘之人,便将那本书赠予了梁启超。
还有一次,胡适在与梁启超一起讨论事情时说起,中国古诗很多,描写动物的诗也多,但偏偏有个动物,我们很熟悉,但描写它的人却很少,这个动物就是猪。梁启超听闻立即举了一个描写猪的诗句:夕阳芳草见游猪。胡适听闻十分惊讶,梁启超竟能如此信手拈来。
由此可见梁启超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的功力之高。因为此诗出于乾隆皇帝之手,但乾隆皇帝诗文繁多,约有4万余首且多为随笔写成,不讲究什么格式词藻,几乎少有人对他的诗文如此熟知。由此可见梁启超读书学习之厉害,无人能及。梁启超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蒋百里,徐志摩等是他的学生。
梁启超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他著成的无数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学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他不仅是发扬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理念的改革家,也是对中国文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唯有读书,才能脚踏中华大地,头顶青天白日,承载5000年的历史文化,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