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鲜活素材巧妙运用,这些技巧,帮助学生掌握点化素材的金手指

2024-11-23 18:53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594人

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也有的厨妇拥有诸多上好 的“原料”却未必能做出美味佳肴。不少考生就是如此“厨妇”,拥 有众多的写作素材,却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因而,不仅要让考生拥有鲜活素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点化素材的“金手指”。

围绕主旨,合理量裁

根据文章主旨或内容需要,从不同角度切入,在叙述角度与侧重点上把握好分寸。这就如一位高明的裁缝,同一块布料,可以根据不同身材、不同需要,缝制出不同款式的服装。中考作文,面对不同的命题,不同的考生往往都能借用同一则经典素材写出不同主旨、不同风格特色的佳作。这不,感动中国人物”中的邰丽华,在不同中考作文中闪亮登场,大放异彩。请欣赏重庆中考作文《微笑的味道》片段:

还记得那个让整个中华为之感动的邰丽华吗?对她来说,生活是苦的,苦不堪言,但她从容面对,她将痛苦掩埋,掩埋在无声的世界里,用灿烂的微笑去面对苦难,用一脸笑意去追求梦想。

舞台在佛光之中绽放美丽,一个无声的女子,将生命舞到了极致。

面对坎坷和苦难,只要拥有邰丽华一样的从容不迫,只要如她那样微笑着面对,成功之花就会在困苦的土壤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你看,将邰丽华的微笑巧妙运用,竟然绽放出如此艳丽的花朵,山东烟台一考生写《成长,因坚持而精彩》,又如此运用这则素材:

人有毅力,才压不垮、锤不弯、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千手观音”吗?邰丽华,一个聋哑人,但她有非凡的毅力,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得出血泡,她始终咬牙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人性的美,用舞姿诠释生命的真谛,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若没有坚持,她怎能从不幸的谷底达到艺术的高峰?

同是邰丽华,两位不同地域的考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演绎出两篇不同主旨的满分作文,而且素材与主题衔接自然,显示出考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所以,“材不在多,会用则灵”,主旨不同,内容各一,同一个素材,切入角度不同,叙述侧重有异,运用技巧各有奥妙,但都能演绎出精彩的片段。

根据需要,巧妙剪辑

如果说“合理量裁”是“一材多用”,那么“巧妙剪辑”则是“多材列锦”,即把本质上相近、内容相似或有一定关联的几则素材,根据主旨和内容的需要,合理剪裁,巧妙组合,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意蕴绵长。当然,具体组合时,一定要注意句式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如:

江南,你是心灵栖息的地方,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三,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最终,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

三个例子,共同诠释了“江南,你是心灵栖息的地方”。事例典型,有点有面,“点”是浪迹天涯的三毛,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的沈万三;“面”是群体形象,是中国古代曾想“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这些人都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就更显出江南的美好。

当然,要特别注意的是:组合素材,一定联系材料主旨,找到合力点。一般考生,对于素材的运用,或孤军奋战,或叠床架屋,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用一个事例、一则材料,则显得单薄、片面,若干材料组合运用就能产生合力,使文章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形式上,可以是同类事例并列组合,层层堆叠,逐步深入;可以是正反事例对比组合,相互映衬,对比鲜明如:

我们为英雄鼓掌。

我们为失去双臂,坚持用脚学会弹钢琴的“无臂钢琴王子”刘伟的坚强鼓掌。

我们为那个面对失控的客车,奋不顾身地推开自己的两个学生,而自己却被客车撞断双腿,高位截肢的“最美教师”张丽莉的英勇行为鼓掌。

我们为遭受北京奥运会失利,顶着压力在2012年各大田径赛事上夺冠,重新成为世界第一跨栏运动员的刘翔的成功鼓掌。

这是济南中考的一篇满分作文《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考生有意从各个不同的侧面选择刘伟、张丽莉、刘翔等“英雄”素材,事例新鲜,叙述简练,同类事例并列组合,强化读者对英雄的定格。

依据主旨,合理取舍

不少素材,是作者的原创,内容、情节、叙述等,难免庞杂并深深地打上作者的“烙印”,如此,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眼光,适当取舍:“挤干”素材中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一细节如《认识自己,奋然前行》:

人,认识自己很难,越王勾践也是如此。春秋之时,列国征伐,烽烟不断。意气风发的勾践带领孱弱的越国,与气势正盛的吴国交锋,结果损兵折将,臣服于吴国,勾践也成为吴王的奴仆。此时的勾践才清醒地认识了自己,但他更清楚自己心怀大志,他不应该沉沦。他数十年如一日,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奋发进取,积蓄力量,终于一雪前耻,重新建国。勾践沦为吴国的阶下囚,是因为没认清自己,勾践能卧薪尝胆,也正是认识了自己。

这段文字中的素材源于《勾践灭吴》一文。原文较长,考生紧扣“认识自己”,舍去“勾践灭吴”中的诸多“细节”,合理取舍,活用了素材。

当然,合理取舍,更多的是根据文章主旨,采用一线串珠或镜头剪辑的方法,将一些富有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材料巧妙串联,以显示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将长期大量阅读、思考所积累的素材内化为思想与文字的能力。写作时,或自然涌出,或顺手拈来,灵活巧妙地组合如:

同是长空的月,老杜发出了“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李白则月下独饮,举杯相邀,有了“对影成三人”的慰藉;王维别有一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俊、恬远之情;纳兰性德与众不同的见解让人深思:“下弦不似上弦好!”

这是最常见、最实用的方式,这些句子展示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句子更有书卷气、更有诗意。更巧妙的是将诗文灵活化用,为我所用。如考场满分作文《思念是一道风景》片段:

思念使诗圣叹故乡月明,思念使女词人瘦比黄花,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千行,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

晓风残月杨柳岸,思念使摩诘先生每逢佳节走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思念使边塞诗人老态龙钟遥望故园,思念使爱国词人铁马冰河入梦来……

选定场景,添油加醋

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素材加工的写作技能,行文中,照搬素材几乎不可行,也极少有这样的素材,通常都要根据写作内容需要或是表达的需要,将材料进行加工,合理取舍,添油加醋。作文时,描写某一真实事件,真实人物,事件本身简单,情节平淡无奇,或只是一个轮廓与梗概,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合理地补充一些情节、故事与具体细节,并注入自己的感情倾向,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内容丰富、深刻,人物形象丰满。这是加工前的素材:

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我觉得糖醋鱼烧得挺好吃的,就随口说了一句:“糖醋鱼挺好吃的,以后要是天天吃就好了。”妈妈兴奋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过了几个星期,我回家吃饭,妈妈特地从菜市场买回两条鱼,忙着烧糖醋鱼,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亦乐乎。

考生如此加工:

去年春节,我在姥姥家吃饭。糖醋鱼就摆在我的面前,那种滋味诱惑着我,不知不觉间,我把糖醋鱼消灭光了!等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脸红得像关公一样。母亲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艺实在太高超了,你看……”说得姥姥心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悄悄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

从此以后,鱼市场中天天穿梭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几乎无一天例外。

有一次,风雨交加,狂风怒吼,母亲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鱼肯定泡汤了。

晚上回到家中,刚到家门口,门缝中就飘来了那熟悉的、诱人的香味。我真的不想进去,我怕我的眼泪不争气!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我的内疚与自私!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母亲那带着体温的糖醋鱼……

加工后的文段,在艺术真实上下工夫,为买鱼、烧鱼设置场景;在细节描写上下了工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实的对话,而且有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此,母爱就表现得更加具体真实,也更加强烈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的优势,由一物、一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丝心绪的牵挂等,或触景生情,或引发联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补充细节,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如武汉满分作文《看见》片段:

伸手摸了摸枕下的稻草绳,胸中的热血流遍全身……

妈妈,您可曾知您坐在门前编制稻草绳,那蓝布褂,那双敏捷而勤快的手将稻草一颤一颤地编成草绳——那幅画面伴随了我十几个春秋啊,母亲啊,那是永不褪色的记忆,伴我一年又一年……

其实我根本未曾想过,您爱吃什么,只是记得您爱吃我爱吃的菜……又是偶尔抬头,老伯用稻草绳绑着菜,那好熟悉的稻草……这不是母亲一直编着的稻草绳吗?母亲您那单薄的身体倚在门前,手一颤一颤地将稻草编成绳子……

你看,“老伯用稻草绳绑着菜”这一镜头,竟然撩拨了考生的情思。以“稻草绳”为线索,引发联想,丰富画面,把眷眷的母爱和考生拳拳的感激之情串联起来,演绎成如此动人的场景。这种技法,在记叙文、散文、微型小说中用得较多。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上素材的运用充分显示了考生的才情与能力。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显示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当然,活用素材还有很多方法,在此不一一列举。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