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至第7页。第Ⅱ卷7至8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42题,每题1.5分,共63分)
1.《中国通史》中载: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诸侯不贡天子,庶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其根本目的在于( )
A.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 B.重视诸侯的态度 C.要求诸侯定期朝觐述职 D.加强对诸侯的礼仪教化
2.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力挽留他。这反映出( )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3.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这说明董仲舒( )
A. 主张约束君权 B. 支持君权神授 C. 迷信崇拜君权 D. 主张“大一统”
4.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