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相信不少家长和孩子都发现,中小学语文教材已然变了“模样”: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北师大版、鲁教版等语文教材全面下线,统一更换为部编教材;
教材内容“大换血”:古诗词占比增加87%,一年级开始就要学《论语》;
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教材,考试内容将涉及更多国内外名著、传统文化、哲史甚至法治知识,不重视课外阅读和阅读速度,孩子有可能连考题都读不完!
“大语文”时代来临,阅读,将会成为孩子语文学习、甚至各科学习的重中之重。
未来,得语文者得天下。
而得阅读者,则得语文。
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读名著,是提升孩子未来学习竞争力的利器。
尹建莉老师曾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写过:阅读不仅应该开始得早,而且应该读得足够多。她的女儿在小学就跳过级,语文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当有人向她请教孩子学习语文的“诀窍”时,她都无数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然而,很多家长虽然知道阅读很重要,却往往用错了方法,甚至让最终结果南辕北辙。
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尽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家长首先就要端正对阅读的认识,注意以下几点:
1.阅读不是任务,是习惯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
朋友带孩子来她家做客,看到尹老师的女儿读很多书,就以此为“契机”教育儿子:你也应该向园园学习,回去妈妈给你也买几本名著来读。
结果呢,书是买了,她的儿子根本不感兴趣。尹老师细问,才知道她每天都要求儿子要读多少页,读完还要问他讲了什么。
于是尹老师建议她不要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时那么刻意,建议先从轻松、简单、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开始,比如订份报纸,让孩子没事儿翻一翻。
结果呢,朋友依然抱怨,孩子读报纸都读得不情不愿。
尹老师再一细问,才知道这位家长连读报纸都安排“每日任务”给孩子,要求他至少每天读里面的两篇文章,读完一样还要向她简单复述讲了什么。
很多家长都觉得,要让孩子多读书,所以不管不问孩子的想法,硬把“阅读任务”强加给孩子。
很多家长还认为,书不能白读,要是孩子读完书,对书中内容说不出个“一二三”来,那就是在浪费时间。
殊不知,这些把阅读量化为“任务”的行为,极大地破坏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这种做法,就好比吃饭时,要让孩子边称边吃边记录吃了多少,吃完了还要写一篇“吃后感”一般,长期如此,我想就算再美味的饭菜,孩子也会味如嚼蜡吧?
饭好吃,孩子自然会多吃,不需要你定“吃饭指标”。
饭营养,孩子吃过就会长高,不需要你反复确认回馈。
同理,读到好书,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孩子自然会爱上读书,并且越读越多,不需要你刻意去布置“每日任务”。
而只要孩子读好书、多读书,就会有收获,就会有积累,不需要向你反馈,他自己就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
2..阅读不能强求,需要诱惑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千万别把方法用反了。
比如,尹老师一开始想让女儿尝试读长篇小说,但女儿很害怕,觉得自己肯定读不下去。于是她并没有强求孩子,而是自己先买了本金庸的小说来读,遇到精彩情节就当讲故事一样跟孩子分享,等孩子追问后来发生了什么时,她就故意“卖关子”,说自己还没看到,吊足孩子的胃口。直到有一天孩子等不了她看,自己就去翻书看了。
这让我不禁想起电影《海蒂和爷爷》中的一幕:
海蒂不喜欢上识字课,奶奶晚上就找了一本和她生活很贴近的书讲给海蒂听,讲到精彩的地方,奶奶停了下来,当海蒂追问后来发生了什么时,奶奶也故意“卖关子”,说如果你想知道,那就自己去看吧!从此海蒂爱上了读书爱上了语文课。
当家长抱怨孩子对阅读不感兴趣时,都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刻意强求,倒了孩子的胃口。
对孩子说一万遍读书很重要并没有用,让孩子发现读书可以满足无限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自然会去读。
强求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有可能适得其反,做家长的,应当多动动脑筋,让孩子离不开阅读,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快乐的事情,让阅读成为和吃饭、呼吸一样自然的习惯。
具体该如何做?
1.越早开始越好,读得越多越好
孩子上幼儿园后,就应当慢慢将绘本阅读过渡到书本阅读:
如果一开始读的绘本是图多字少,那就可以挑一些字多图少的书给孩子看了。
孩子不识字,不需要刻意先教识字,而是家长先读给孩子听:一字不落地指着原书读。坚持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孩子居然认字了。再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尝试让孩子读给你听了。
当阅读习惯养成后,就应该让孩子读各种领域的书,不设限。当然,最好是读经典、读名著、读正版原著。道理很简单:A货和正品再怎么像,也比不上原版的味儿!读原汁原味的书,读经典流传的书,读大家风范的书,孩子受到的语言熏陶才是纯正的,孩子得到的收获才是最多的。
2.多“读”少“讲”,快读优于慢读
前面说了,家长应该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的阅读内容做过渡,多读文字书籍,以适应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
家长在进行亲子阅读时,应该注意不要单纯看图讲故事,即使绘本里有图片,也应该多侧重文字部分,照着字给孩子读。
有些家长担心书面语言孩子接受不了,还喜欢把文字内容改成通俗的口语讲给孩子听,这其实是不利于孩子识字的,等孩子要独立阅读文字书籍时,就会更吃力。
所以我们应当逐字逐句照着原文读书给孩子听,不要担心孩子无法理解,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在他的世界里,口语和书面语言是没有区别的,一开始就让他接受书面语言,那他就能学会并使用。
等孩子上了小学,识字量阅读量上去了,开始独立阅读后,就应当培养他快速阅读的能力:
不要低声读——尽早学会快读,抓住重点内容和精髓读,这样才能保证他的阅读量,提升他的阅读能力。
不要一遇到生字就查字典——一两个生字并不影响孩子对整篇文章、整本书的理解,而且,当阅读量提升了,你会发现,孩子原来不认识的字,在潜移默化中都学会了理解了。
尽量租书或者借书来读——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租来或者借来的书,孩子才会抓紧时间去读,无形中就促进了孩子的阅读速度。
3.“有趣”大于“有用”
前面说过,刚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阅读兴趣,先从他感兴趣的领域读起。不要给孩子压力,拿孩子和别家的孩子做比较,打击孩子的阅读信心,更不要把阅读这件事布置成任务,尽量自然一些。最好的方法就是家长先养成阅读习惯,做好榜样,在家里营造好读书的氛围。
如果这样做了,孩子还是对阅读没有兴趣怎么办?
首先想一想是不是孩子已经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孩子觉得玩手机、看电视比读书有趣。针对这种情况,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就出了个“歪”点子,家长可以把电视弄出一点“故障”,然后让它“修”上一个月,这个期间家长就可以重新营造家庭读书氛围,带着孩子一期读书了。
其次,就像前面说的,诱惑比强迫更有效。曾经我就听说有个妈妈为了让他的孩子爱上看科学类的书籍,就采取了“故弄玄虚”的招数:某天,妈妈买了一整套的科普书,装作很神秘的样子回到家,让孩子赶快找几张报纸来,把这些书包好放好。
孩子很好奇,是什么东西那么重要。妈妈就说是帮一个朋友买的科普书,这套书很难买到,所以要保管好,等朋友来了给他。
孩子这时候就对这套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表示自己也想要。但是妈妈说,这套书很难买到了,这个要留给朋友看,你可不能碰哦!
接着妈妈假装没事离开了,然后暗中观察孩子,发现这个孩子趁妈妈不在小心翼翼打开了这套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听到有动静就慌慌张张地把书收好。
就这样,这个妈妈吊足了孩子几天的胃口,在孩子的一再央求下,“好不容易”给孩子“买”回了这套书,从此她的孩子就爱上了读科普类的书籍。
最后,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强调,少读“有用”的书。比如什么中小学优秀作文选,或是名著解读、精简版等。甚至有些家长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给孩子报一些阅读速成班、精讲班之类的。这些看似有用、高效的方法,实则毁灭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受到的文学熏陶也会大打折扣。
一开始,可以让孩子读一些内容浅显的童话,然后慢慢让孩子接触名著。也可以从小说入手,里面扣人心弦的情节会吸引孩子不断读下去,还可以给孩子读一些传记类、历史类书籍,以及一些大家写的散文随笔。
总之,在阅读上,“有趣”大于“有用”,放下功利和浮躁,先让孩子有兴趣去读,所谓的“有用”,会在日积月累中显现出来。
结束语: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恰恰因为重要,我们更要放平心态,从点滴习惯做起,不把阅读当任务完成,不强迫孩子阅读,不磨灭孩子的阅读兴趣,不断吊足孩子的胃口,让孩子在阅读中享受“永远喂不饱”的乐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孩子爱上阅读,让阅读成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