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瓦尔登湖》浅析梭罗的内心重建、生命思考以及生活美学

2025-01-19 13:04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304人

在美国康科德镇外的森林里,安睡着一片明净的湖泊。这便是瓦尔登湖。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亨利·戴维·梭罗的世界级名著《瓦尔登湖》,就讲述了他在此地隐居时的生命体验和日常生活。

1845年,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走进瓦尔登湖的世界,他独居两年,与瓦尔登湖以及周遭的自然万物朝夕相处。在这里,他过着最简朴的生活,把所有与生活毫不相关的内容,全都剔除得干净利落。

美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E.B.怀特说过,在《瓦尔登湖》这本书中,梭罗记录下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瓦尔登湖》不仅记录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更体现出梭罗的内心重建、生命思考、生活美学,这样三个维度的内容,而这本书的价值则在于,为我们寻找内心真正的平静提供了方向。

(一)死与复活的神话:梭罗的内心重建

19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开始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社会的转型不仅带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为人们制造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蓬勃发展的工商业刺激着人们的消费,人人都将享乐主义奉为圭臬,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人们疯狂地忙碌着,贪婪地占用自然资源。

就在人人为物质的丰富而兴高采烈时,梭罗却以超验主义的目光预见到这种物质文明,对自然生态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的难以挽救的破坏。他带着愤懑、忧郁以及对人类行为的反思,来到了瓦尔登湖畔。

瓦尔登湖为梭罗提供了异常静谧而独特的精神家园。他在这里每天与自然万物相对,过着极为简单的生活,思考着心中的种种疑问。在没有来到瓦尔登湖之前,梭罗的内心世界是濒临崩塌的,而在瓦尔登湖边独居的两年时光中,梭罗内心曾有过的冲突与愤懑,在经过自我调整之后最终化为对未来生活的渴望。

之所以有不少评论家把《瓦尔登湖》誉为“死与复活的神话”,正是因为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实现了心灵的重建,他经由与自然对话而重新构筑起自己的内心世界,重建起他的生活信念,更重要的是,他为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问题,找到了另一种可能:抛弃掉生活里那些可有可无的内容,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清简,内心才可能真正平静。很显然,梭罗正是在这种清简的生活中,实现了内心的重建,卸下了曾经的心理负担,排解了曾经满心的愤懑。

但是,梭罗的这种生命体验可以被复制吗?我想,不是说完全不可以,而是很难。因为人人都有放不下的物质欲望,而心中积压的过多欲望,迟早会摧毁我们的心灵世界。这就好比在摇摇欲坠的高楼上不断地添砖加瓦,不知哪一天,这座高楼就垮掉了,——所以说,失去节制、陷入贪婪的心灵,便是我们不幸的根源。

(二)与自然真实共存便是最好的体验:梭罗的生命思考

《瓦尔登湖》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自然随笔,也是梭罗对生命哲学的探索,更是一篇关乎生命思考的寓言。

人类煞费苦心地追求物质上的最大丰富,误以为占有的物质越多就越幸福。但梭罗却指出:这种像陀螺一般为了追求多余物质而忙碌的生活,简直是不堪一击。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人们占有的物质越多,就越容易滋长贪婪,而贪欲就像一个无底洞,最终消耗掉我们所有的心力。

当年,他带着一把斧头只身来到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开荒种地,过起自给自足的生活。在湖边独自生活了两年之后,梭罗更加坚定地认为,遵从自然规律,自由而快乐地生活下去,这才是自己渴望的人生之路。而梭罗进行生命思考的结果就是,人类应该选择过那种毫无虚饰、单纯朴素的生活,只有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才能感受到真实。

就当人人都在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欢呼时,梭罗却泼来一盆冷水,把这些批判为“虚荣的妄想”,因为,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刺激着人类的贪婪,人们拼命追求“精致的物质生活”,最终却被这样的生活所拖累。

在梭罗看来,用物质堆砌起来的生活,那并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离不开与自然的接触,比如,汗流满面地在土地上劳作,经由劳作维持生活,而不是沦为劳动的奴隶。对于梭罗来说,最美好的生命体验就是与自然真实共存。

微信图片_20200102213722.jpg

(三)美好的生活不在于物质的多寡:梭罗的生活美学

梭罗所处的那个时代,人们无限制地追逐着财富和金钱,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是聚敛财富。而梭罗却选择了一种与当时非常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在大自然中独自居住,尽可能地减少物质需求。

在别人看来,梭罗这种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枯燥而乏味,但通过《瓦尔登湖》一书我们却能见出,到底谁才是那个真正过得幸福的人。

不论是瓦尔登湖四季的变迁,还是湖面上吹动的微风,亦或是原野上方升起的彩虹,这些自然景象不必花费一分钱,却能给人们的内心带来无限安宁,而这正是那些盲目追求物质生活的人所难以享受到的财富。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梭罗的生活美学理念,那便是:奢侈豪华而过于舒适的生活完全没有必要,这不仅是对人类进步的阻碍,更是对人类心灵世界的亵渎。当人们眼中只有金钱,那么就会被金钱所局限,而梭罗恰恰不在意物质的多寡,所以他的内心世界未曾被物质享乐所蒙蔽。

世人习惯为生活做加法,而梭罗则反其道而行之,偏偏就要过一种极简的人生。日升月落,四季往复,梭罗在这种“与世隔绝”的日子里,与宁静广大的瓦尔登湖作伴,与湖畔零星居住的村民为伍,他由衷地享受着这种“孤独”,在自己内心的田地里耕耘着,而这耕耘的结果便是将自然万物与超验主义理想融为一体的《瓦尔登湖》,而这部书,实在可以说是梭罗的生活美学观念的集中体现。

【结语】

张爱玲在《梭罗的生平和著作》一文中这样说道:

“就好像我们中国古时的文人画家一样,梭罗并不是一个以工笔见胜的画匠,可是他胸中自有山水,寥寥几笔,随手画来,便有一种扫清俗气的风度。技术上虽未必完美,可是格调却是高的。”

想来在一百多年前,那位像大自然一般保持静默的梭罗,他神情笃定而安然,划着一只独木舟缓缓趋向沉静的湖中。他不曾拥有什么物质财富,可他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却无比可贵。

如今,“瓦尔登湖”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人们的心灵地标,而梭罗花费大半生时间去观察并思考的集大成作品《瓦尔登湖》,则以恬静清新的气息,抚平了人们内心的疲累与焦虑。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