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世界历史的人应该知道,18世纪8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美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持续了近100年的大规模群众迁移运动,被称为“西进运动”。这个运动是美国发展历史上,美利坚政府为开发西部地区,而采取的转移劳动力的举措。虽然“西进运动”解决了美国发展史上东西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不均衡的问题,在整个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这个运动也造成西部地区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被迫背井离乡,往更远的西部迁移,形成历史上著名的“血与泪”交织的西进运动。我国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的向西迁移劳动力的运动,即“湖广填四川”,只是与美国的“西进运动”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只是在某些历史事实上,两者是有相通之处的。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明清时期的从湖广到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其中,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 大规模迁移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 为止的移民运动堪称规模最大,前后历时105年之久。“湖广填四川”,里面的“湖广”,是指今湖北、湖南两地。元朝设置湖广行中书省,包括今湖南省全境及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方。明清两朝虽已分省,但因相沿成习,所以仍称湖北、湖南两省为“ 湖广” 。现代的四川人中有很多祖籍在湖北、湖南正是由此而来的。民国时期的《巴县志》中记载,自从晚明张献忠“屠蜀”以后,四川当地人为之一空,外来移民中十个里有九个是湖广人。《资州志·杂编》记载:“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粤省,四闽省,五赣省。”陶澍在《蜀輶日记》中说:“ 今则楚人半,而吴粤之人亦居其半”。这里提到的晚明张献忠“屠蜀”,说的正是历史上张献忠五次人川,与南明军长期抗清的这段历史。即明熹宗天启元年( 1621)崇明之乱起到康熙十年(1681)二藩之乱芟平,这六十年间,川蜀地区战乱频仍,厮杀、屠戮、践踏、蹂躏连绵不断,成为战乱蔓延之区。
战乱之后,川蜀地区遍地横尸,耕地荒芜,放眼望去,千里之内,几乎没有人烟,简直称得上“人间地狱”。六十年战乱,带来的是川蜀地区及其周边地区人口锐减,尤其是四川(包括重庆)、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市,壮丁几乎都战死沙场,留下的基本是老弱妇孺。据不完全统计,川滇桂黔四省人丁在全国丁口总数中由万历六年(1578)的百分之十降到康熙二十四年( 1685)的百分之一点六,仅四川一省就由明末六十八万余壮丁减少到清初的一万八千五百丁,嘉庆《四川通志》追叙当时情景,叹为“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如果把这些直观的描述换算作统计数字.那么,康熙二十四年(1685)时,西南四省的人口密度是东南八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的三十四分之一,是华北六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的二十四分之一。
劳动力的急剧减少,给当地社会生产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急剧下滑,还会让社会发展水平倒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真正就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了。而且战后传染性疾病流行,医疗条件缺乏,根本看不起病,甚至因为各项生产已经停顿,人们已经没有粮食充饥,基本生存已经构成威胁。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全国人口在不断上升,说明其他未受战乱影响的省区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如湖南、湖北、广东等地。这些临近的省区,由于人口的急剧升高,可耕地开发有限,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寻求生存空间,这些省区的人口被迫往外迁移,尤其战乱平息之后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成为了这些被迫背井离乡的移民的重要迁移方向。从康熙三十六年(1697)到康熙五十年(1713),仅湖南零陵一县,就有十余万人移民进入四川盆地,至维正九年(1727), 一年当中就有“不下数万户”的楚粤移民逃荒人川。
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直接给当地生产带来了新的血液,很多荒芜的土地重新被开荒,各项生产逐步恢复,四川盆地甚至已经无余田可耕。在贵州,时人记叙道光年间由湖南人黔的移民流说:“一路扶老携幼,肩挑背负者,不绝于道”。在广西,则有过“乾隆以来,东省潮嘉氓庶邪气包子,寄托我疆,布满原野”的记载。四川盆地后来发展成为全国的粮仓,与历史上的开发也不无关系。这类移民对开发我国西南边疆发挥了重要意义,在历史研究上已经获得学界肯定。虽然中国历史上的这个“西迁运动”,虽然没有美国历史上“西进运动”闻名于世,但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而言,其重要性无可替代。
参考文献:《百年嬗变》